59,972
2012
10月
11
誕生於 1985 年的第 1 代 M5,其實就是當時原廠底盤代號 E28 之 5 Series 房車的高性能版本,擁有驚人的 286 匹馬力;而如今、經過 5 代車型演化後,2011 年發表、原廠底盤代號 F10 的第 5 代 M5,雖然同樣採低調的 4 門房車設定,但馬力早已上漲至令人吒舌的 560 匹境界,重新改寫了高性能房車的定義。
第 1 代 M5 (原廠底盤代號 E28) 生產年份:1985~1988 年
儘管早在 1979 年、Motorsport GmbH 便曾經以原廠底盤代號 E12 的 5 Series 為基礎、推出過一款搭載 3.5 升引擎的 M535i,但由於 M535i 的引擎非出自 Motorsport GmbH 之手,所以一般公認第 1 代 M5,其實是 1985 年於慕尼黑工廠手工打造、以原廠底盤代號 E28 之 5 Series 房車改裝調校而來的 M5。
僅生產 2,191 輛的第 1 代 M5,外觀與當年標準版 5 Series 其實相差無幾,除了於前/後保險桿下緣加裝造型低伸的下擾流,增加高速穩定性外,還於車尾行李廂蓋上緣加裝了一支尾翼,並於車頭水箱護罩與行李廂蓋後方鑲有「M5」銘牌,低調地展現著 M GmbH 部門前身:Motorsport GmbH 的實力。
此外,與外觀小幅更動一樣,第 1 代 M5 的內裝也與一般 E28 5 Series 相當,僅換上兩張電動跑車座椅、3 輻式跑車方向盤,並採用觸感更好的皮革來包覆座艙而已。
性能表現方面,與第 1 代 M6/M635CSi 一樣,推出時間較晚的第 1 代 M5,也有歐規與美規車型,歐規 M5 配置的是向 M1 超級跑車借來、原廠引擎代號 M88 的 3.5 升直列 6 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 3,453c.c.),最大馬力由 277 匹調升至可在引擎轉速 6,500rpm 時輸出 286 匹,最大扭力則可在引擎轉速 4,500rpm 時爆發 34.4 公斤米,搭配 5 速手排變速箱與前置引擎、後輪驅動底盤後,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60 英里 (約時速 96 公里) 可在 6.2 秒完成,極速則可達 246 公里。
至於美規 M5,Motorsport GmbH 則是替它們換上引擎代號 S83B35 的 3.5 升直列 6 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 3,453c.c.),能在引擎轉速 6,500rpm 時輸出 256 匹馬力,最大扭力 33.6 公斤米則能在引擎轉速 4,500rpm 湧現,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需 6.5 秒,極速則為 238 公里;雖然略遜於第 1 代 M6/M635CSi,但這樣的表現,卻已經足夠讓它們在公路上擁有與純種跑車一拼的實力,並至此定義了車壇高性能 4 門房車的基準。
第 2 代 M5 (原廠底盤代號 E34) 生產年份:1989~1995 年
隨著第 1 代 M5 的功成身退,1989 年、BMW 與 Motorsport GmbH 也以當時原廠底盤代號 E34 的 5 Series 為基礎,推出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第 2 代 M5,且於 1992 年推出 M5 家族首款旅行車:M5 Touring。
承襲歷代 M 家族車款的低調作風,手工組裝的第 2 代 M5 與同期 M5 Touring 的外觀,也與當年標準版 5 Series 和 5 Series Touring 幾乎完全相同,只有同樣於前/後保險桿下緣加裝更加低伸的下擾流,並於車尾行李廂蓋上緣加裝尾翼、換上 17 吋鋁圈 (輪胎尺碼為前、後:255/40R17),且於車頭水箱護罩與行李廂蓋後方鑲有「M5」銘牌而已;而在內裝方面,第 2 代 M5 則是換上了黑色紅指針儀錶鈑、兩張包覆性與支撐性都更為出色的電動調整跑車座椅、3 輻式 M 款跑車方向盤,且中控台、門內飾板與所有座椅椅面都採用了觸感更好的皮革。
動力表現方面,原廠底盤代號 E34 的 M5 與 M5 Touring,雖沒有歐規與美規車型的不同,但由於曾在 1992 年進行過一次性能提升的小改款工程,所以有前期與後期兩種差異。前期型第 2 代 M5,搭載的引擎代號 S38B36 的 3.5 升直列 6 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 3,535c.c.),可在引擎轉速 6,900rpm 輸出 315 匹最大馬力、引擎轉速 4,750rpm 提供 36.7 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 5 速手排變速箱,可在 6.3 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封印在 250 公里。
至於 1991 年以後的後期型第 2 代 M5,則是搭載引擎代號 S38B38、由 S38B36 擴缸至 3.8 升的直列 6 缸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 3,795c.c.),可在引擎轉速 6,900rpm 輸出 340 匹最大馬力、引擎轉速 4,750rpm 提供 40.8 公斤米最大扭力,且 75%的扭力可在引擎轉速 1,800rpm 時湧現,1992 年還升級搭配 6 速手排變速箱,可在 5.9 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限制在 280 公里,表現一點也不遜於現在的高性能房車。
而在 1995 年停產前,1993 年已改名 M GmbH 部門的 Motorsport GmbH,一共生產了 12,254 輛第 2 代 M5,且其中有 891 輛為當時地表上最快速的旅行車:M5 Touring。
第 3 代 M5 (原廠底盤代號 E39) 生產年份:1998~2003 年
由於前兩世代的 M5 在市場上大有斬獲,所以 Mercedes-Benz 很快地也特別打造了 E55 AMG 前來指名挑戰,於是當原廠底盤代號 E39 的 5 Series 房車推出 3 年之後,1998 年 3 月的瑞士日內瓦車展上,已於 1993 年正式更名為 M GmbH,便正式發表了這款擁有 400 匹最大馬力,維持採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第 3 代 M5。
與前兩代 M5 的低調作風稍有不同,第 3 代 M5 在外觀方面,不但換上了專屬的下方開口加大型前保險桿與下擾流、流線型後視鏡與 18 吋鋁合金輪圈 (輪胎尺碼則為前:245/40R18、後:275/35R18),且特別將尾段排氣管設計成誇張的左/右 4 出式設計,彷彿在向對手宣戰。座艙內,第 3 代 M5 則是大幅提昇豪華質感,除了將中控台、車內飾板及座椅椅面全數換成真皮包覆外,還可選配多種木紋飾板,且標配 M 款 3 輻式真皮多功能方向盤、M 款真皮排檔頭與與擁有「M5」三色徽飾的金屬門檻。
躺在第 3 代 M5 引擎室內的,則是一具原廠引擎代號 S62 的 8 喉直噴、5.0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 4,941c.c.),也是 M 家族首顆高轉速 V8 引擎,紅線轉速高達 7,000rpm,不但可在引擎轉速 6,600rpm 輸出 400 匹的最大馬力,引擎轉速 3,800rpm 時則可爆發 51.0 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 6 速手排變速箱後,還可於短短 5.3 秒便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控制在 250 公里,而且一但解除限速,便可直衝 301 公里,是當時性能最強悍的 4 門房車。
比較可惜的是,第 3 代 M5 雖然截至 2003 年停產前,一共製造了 20,482 輛,卻沒有設計旅行車型,直到第 4 代 M5 推出後,才有新一代 M5 Touring 問世。
第 4 代 M5 (原廠底盤代號 E60/61) 生產年份:2005~2010 年
2004 年 3 月、BMW 與 M GmbH 於瑞士日內瓦車展推出 Concept M5 概念車後,隔年 BMW 便發表了原廠底盤代號 E60 的第 4 代 M5,並在 2007 年 1 月以原廠底盤代號 E61 的 5 Series Touring 為基礎、追加推出了 M5 Touring 旅行車型。
與每一款高性能 M 家族成員一樣,M5 與 M5 Touring 的外型也延續了 E60 5 Series 房車及 E61 5 Series Touring 旅行車的設計,但在細部設計上,卻又透過換裝三格式下氣壩、葉子鈑鰓狀飾板、具流線曲面的車外後視鏡,以及更為突出的側裙造型,強化了動感氣息,且於車尾換裝 4 出式尾段排氣管、後下擾流翼,加上 M 款專屬多輻式 19 吋輪圈 (輪胎尺碼為前:255/40R19、後:285/35R19),並在水箱護罩、車尾行李廂及鰓狀飾板處,崁有「M5」三色標誌,彰顯 M Power 的光榮歷史。
第 4 代 M5 與 M5 Touring 的座艙內,則是維持著與 E60 5 Series 房車及 E61 5 Series Touring 旅行車相同的佈局,但換上了 M 款 3 輻式真皮多功能方向盤、M 款黑色紅指針儀表板、M 款 HUD 抬頭顯示器,可投射出檔位、車速與引擎轉速等行車資訊,並提示最佳換檔時機;此外,M GmbH 還替它們準備了 M 款多功能電動跑車座椅,可設定三段加熱功能,並配備 M Drive 按鍵,駕駛人只要輕輕按下方向盤上 M Drive 按鍵,就可以啟動預先設定好的駕駛偏好模式,包含 Drivelogic 換檔模式、電子避震器設定、抬頭顯示器及座椅包覆等。
引擎蓋下,M GmbH 則是替第 4 代 M5 與 M5 Touring 配置了一具引擎最高轉速可達 8,250rpm 的 5.0 升 V10 自然進氣引擎 (實際排氣量 4,999c.c.),可在引擎轉速 7,750rpm 時輸出 507 匹最大馬力,較第 3 代 M5 所搭載之 V8 引擎的 400 匹足足提高了 25%,且引擎轉速 6,100rpm 時的可爆發 53.02 公斤米之最大扭力,搭配 7 速 SMG Drivelogic 序列式手排變速箱後,房車版本擁有 4.7 秒完成由靜止加速至時速 100 公里的實力、極速則被電子限速器封印在 250 公里,而 M5 Touring 旅行車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亦只需 4.8 秒,僅僅比四門車款慢了 0.1 秒。
此外,維持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第 4 代 M5 與 M5 Touring,優異的動態表現、除了可歸功於 7 速 SMG Drivelogic 序列式手排變速箱外,還得依靠智慧型輕量化車身結構、高性能煞車系統及可變差速器,且鋁合金電子避震器還擁有連續無段調整軟硬之設定,並可依個人需求選擇舒適、中性及跑車三種模式,展現了敏捷靈活的身手與無限的駕乘樂趣。
第 5 代 M5 (原廠底盤代號 F10) 生產年份:2011 年~
2011 年 4 月中國上海車展以 Concept M5 概念車身份現身、6 月中 BMW 便正式發表的全新第 5 代 M5,是以原廠底盤代號 F10 之現行 5 Series 為基礎加以性能提升而來,所以在 5 Series 房車的輪廓下,第 5 代 M5 的外觀大致沿用了 Concept M5 概念車的定調:招牌的黑色雙腎形水箱護罩,與附有 LED 日間行車燈的氙氣頭燈組之下,換上了醒目的三格式進氣壩下擾流,負起導引氣流、提供引擎進氣和散熱的功用,且前保桿下緣還加入前翼設計,使車頭的造型更為霸氣。
車側部分,第 5 代 M5 則是於前葉子鈑挖有散熱鰓孔,中央並嵌入轉向指示燈與「M5」三色徽飾,彰顯 M 家族的不凡氣勢,兩側後視鏡上緣採用與車身同色烤漆,下緣則施以黑色處理,且換上標配的 19 吋 M 款輕量化鋁圈 (輪胎尺碼為前:265/40R19、後:295/35R19),並可升級 20 吋 5 輻雙肋設計的 M 款輕量化鋁圈,氣勢十足。左/右 4 出式尾段排氣管與刻意不誇大的行李廂小鴨尾翼,則是新世代 M5 的聚焦點,後保險桿下緣中央還備有底盤分流器,宣示其桀驁不馴的澎湃性能
寬敞的車室空間內,新世代 M5 除了改披覆觸感更精緻的 Merino 真皮外,前座還換上了兩張 M 款跑車化運動座椅上,頭枕並壓有「M」徽飾,車內飾板則為刷紋處理的鋁合金材質,並搭配有 M 款 3 輻式多功能方向盤、M 款彩色 HUD 抬頭顯示器資訊等配備,且 4 區恆溫空調、雙前座電調座椅附記憶功能、Professional CD 音響等配備俱全。
而且在 M 款多功能方向盤上,第 5 代 M5 還設計了 2 組 M Drive 快速鍵,駕駛人可利用 iDrive 系統事先設定引擎輸出曲線、Servotronic 轉向系統、Drivelogic 換檔邏輯,以及動態阻尼控制系統模式等參數,並在按下 M Drive 快速鍵後,完成預選之參數。
車身前方的引擎室內,乃是 M5 車系史上第一具渦輪增壓引擎,這具效能更佳的 4.4 升 M TwinPower Turbo 雙渦輪增壓 V8 引擎 (實際排氣量 4,395c.c.),可謂集 BMW 動力科技之大成,不但將 Efficient Dynamics 高效動力科技和賽事所累積的經驗融入其中,並結合了 HPI 高壓缸內直噴、Valvetronic 進氣端可變汽門揚程技術、Double-VANOS 進排氣可變汽門正時技術與雙渦流雙渦輪增壓等先進技術。除了可在引擎轉速 6,000 至 7,000rpm 間、輸出 560 匹最大馬力,高達 69.3 公斤米的扭力還可在引擎轉速 1,500 至 5,750rpm 區間內形成扭力高原,遠勝前代 M5 的 507 匹馬力與 53 公斤米扭力,且燃油耗損卻能減低超過 30%、二氧化碳排放量則為 232g/km。
而且在搭配 7 速 M DCT 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下,新世代 M5 還能夠在 4.4 秒完成由靜止加速到時速 100 公里、從靜止加速到時速 200 公里也僅需 13 秒便能完成;在電子系統限制下,極速為 250 公里,若加選 Driver's Package 性能套件,則可解除封印,讓新世代 M5 擁有極速高達 305 公里的出色表現。
在優異的動力和傳動系統組合外,M GmbH 部門同時也為新一代 M5 準備了多項利器,包括 Active M Differential 主動式 M 款差速器,可利用採多片式離合器結構的電子式限滑差速器,結合動態穩定控制系統 (Dynamic Stability Control、簡稱 DSC)、油門深度、車輪轉速和偏航角等數據,以 0 至 100%的比例,主動鎖定控制左/右後輪的扭力輸出,使車輛在彎道或抓地力差異下,仍可維持優異的循跡表現,而且重新調校懸吊系統,再將 Dynamic Damper Control 動態阻尼控制系統也列為標配,駕駛人可選擇 Comfort、Sport 和 Sport Plus 三種模式,反應不同的車輛動態表現,重新改寫高性能 4 門房車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