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揚

撰文

徐敬昕、Toyota 提供

攝影

157,288

2010

11月

16

2007 年 12 月 27 日正式於國內登場的第 10 代 Corolla(國產版本仍稱為 Corolla Altis),不但上市至今常蟬聯台灣汽車市場單一車系的銷售龍頭,每年在市場調查機構 J.D.Power 針對台灣新車之初期品質調查(IQS,Initial Quality Survey)的排名中,也都是中型房車級距的前三名,因此,在尚未正式進入 2010 年 7 月 6 日發表之第 10 代小改款 Corolla Altis 的世界前,不妨先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來回顧第 10 代 Corolla 的設計重點,以及與 2001 年 3 月 9 日發表之國產第 9 代 Corolla 的差異‧‧‧‧‧‧

外觀設計風格

過去,由於 Corolla 車系都是以「日裔美規車」的身份自美國進口,沒有年度配額的限制,且歷代產品的本身條件及各項表現也都擁有不錯的水準,所以 Corolla 自引進以來,時常蟬連進口軍銷售排行榜的冠軍。也因此,在第 9 代車型尚未推出前,總代理便已向日本原廠爭取了新車的國產化,並率先於美國等市場,於 2001 年 3 月 9 日以 Corolla Altis 之名,正式推出第一輛國產 Corolla,且重金禮聘國際巨星 Brad Pitt(布萊德彼特)拍攝原廠廣告與代言,在當時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找來 Brad Pitt(布萊德彼特)代言的國產第 9 代 Corolla,外型擺脫傳統 Corolla 車系的保守,改走年輕化的設計,且導入「車輛區域化」的概念,於不同市場推出有區隔車型。

以「從零開始」這個主題進行開發的第 9 代 Corolla,設計概念是要製造一輛符合新時代與世界標準的中型房車,也就是要完全擺脫「Corolla」的既有印象,改走較為年輕化的風格,加上新車開始導入「車輛區域化」的政策,希望能根據各地消費者的需求,製造出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車,所以包括東南亞地區與國產版本的第 9 代 Corolla,外型都是由國瑞汽車陳惠智總工程師所帶領的團隊負責,以 NCV(New Century Value)為概念進行設計,因此新車不論變形蟲式頭燈、水箱護罩的設計,或是車尾及車身的線條,都與由 Toyota 原廠吉田健主查所設計之日規版第 9 代 Corolla,有著相當明顯的差異。

曾經多次來台參與 Toyota 新車發表會與產品介紹的佐藤通彥,是現任 Toyota 總工程師,也是 10 代 Corolla、New Wish 與 RAV4 等車款的主查,成功打造了多款暢銷車。

至於與 Toyota New Wish、RAV4 同樣出自現任 Toyota 總工程師佐藤通彥(Michiniko Sato)之手的第 10 代 Corolla,代言人也換成了以演出電影「魔戒」精靈弓箭手一角而大受歡迎的 Orlando Bloom(奧蘭多布魯),且國產版本的造型雖和日規車型有著顯著的不同,但和歐規、美規車型僅有細部差異,與中國大陸及澳洲所販售的車型較為相似。外觀造型雖然大致傳承了第 9 代車型的 DNA,但有別於前代車型的圓潤化設計,新車除了車身尺碼再次放大外,線條與輪廓的設計也充滿了更多稜線,且在鈑件上利用較多的折線設計,讓整體看起來更年輕。而從擁有濃厚家族特徵的車頭望過去,自前保險桿向車身兩側自然延伸的立體稜線,以及低位配置的鍍鉻水箱護罩格柵線條,替新車營造了更立體的雙 U 字造型,搭配車頭兩側的晶鑽頭燈。

而在車側部分,由於第 10 代 Corolla 的車身輪廓沿用了許多第 9 代車型的基礎,把車身降低、車內空間加寬,所以兩者乍看之下,差異並不明顯,不過新車的側面鈑件改採雙曲面立體設計,自前車窗下緣向前至葉子板再向後延伸,且後門線條加上了折線,並於車身兩側的後視鏡上增加了國人喜愛的方向指示燈,且搭配全新設計的流線立體後車柱線條,讓新車看起來更顯動感。

第 10 代 Corolla Altis 的外觀大致傳承了第 9 代車型的 DNA,但車身尺碼已再次放大,細部線條與輪廓設計也充滿了更多動感,鈑件上也多了不少折線設計,讓外型看起來更年輕化。

整體而言,第 10 代 Corolla 在車長、車寬和前/後輪距增加,且車高微幅下修後,在視覺上所營造的是更為低寬的效果,也讓新車看上去更為大方,整體風格亦顯得較動感,因此得以吸引了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第 10 代 Altis 與前代車型車身尺碼比較表

車型

第 10 代 Corolla

第 9 代 Corolla

車身尺碼(mm)

4,540 X 1,760 X 1,465

4,530 X 1,705 X 1,480

軸距(mm)

2,600

2,600

內裝設計風格

內裝設計方格之差異方面,國產第 9 代 Corolla 的內裝其實已改善不少過去進口 Corolla 較為陽春的印象,以上深下淺的米灰雙色調基礎、透過淡色系皮椅,以及涵蓋門板內側與中控台的淺色系木紋飾板,創造出符合當時國人喜好的風格,並導入三色自發光冷光儀錶板(1.8G)、3 合 1 VCD 音響主機、電動天窗、後遮陽簾等配備。第 9 代國產 Corolla(2,600mm)較第 8 代進口 Corolla(2,465mm) 加大 135mm 的軸距,則是讓前代車型所為人垢病的空間不足進行了改正,也讓它在車室空間上較當時的同級車都更有優勢。

國產第 9 代 Corolla 的內裝以上深下淺的米灰雙色調為基礎,搭配門板內側與中控台的核桃木紋飾板,頂級車型還可選配能夠整合衛星導航之觸控螢幕,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國人口味的氛圍。

至於小改款前的國產第 10 代 Corolla,雖然內裝大致承襲了 9 代車型的設計,但有別於前代車型的軟調與柔和,木紋飾版顏色較深且搭配霧面金屬與皮革的 10 代車型,看起來又多了點科技感與豪華感。

第 10 代 Corolla 小改款前的內裝設計,便是以木紋飾版搭配霧面金屬與皮革,看起來已較為年輕化,且可以增添幾許科技感。

第 10 代 Corolla「以人為本」的內裝設計前提,不只材質的選擇更加細膩,也包括了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新車不但在氛圍的營造上,於儀錶板及前/後車門飾板內裝都沿用了前代車型雙色上下層次感的設計,配合全新設計的金屬質感中控台及大型化鍵盤後,還能整合音響、DVD、倒車雷達顯示幕與空調系統於一處,並讓操作簡潔且易於上手,也可以讓駕駛人能夠更專心於駕駛上,而不用分心去尋找操作按鈕位置。採用「X」型設計的空調介面,中央還有大型旋鈕並鍍鉻裝飾,車內燈光亮起時,便可擁有獨特且明顯的視覺效果。獨立的顯示幕還可分別提供溫度和風量、風向的資訊,無論使用或讀取相關資訊,都十分簡單;衛星導航影音系統,觸控介面操作更加便利,並整合了藍芽通訊、倒車攝影功能。

第 10 代 Corolla 的中控台按鍵規劃其實已相當人性化,旋鈕及按鍵並有鍍鉻裝飾,可提升質感與耐用性,操作也相當簡單,且整合了音響、DVD、倒車雷達顯示幕與空調系統於一處,可讓駕駛者更易於上手。

而在人性化方面,第 10 代 Corolla 還配備了國產中型房車少見的駕駛座 8 向電動調整含電動腰靠調整功能,可調整椅墊前後、上下高度及椅背與腰靠角度,使駕駛人能輕鬆找出最舒適的駕駛坐姿,有效減少長途行駛所造成的疲累感。至於後座部空間分,儘管第 10 代 Corolla 的車身高度較前代車型略低,但在前座椅背削薄的設計下,還是能提供不錯的後座膝部與頭部空間,即使身高 180 公分之乘客入座,也不會頂到車頂,前/後排座椅間距則長達 90 公分,為同級車之冠,軸距則是維持與國產第 9 代 Corolla 同為 2,600mm,不過後排地板採用了平整化的設計,使後排地板中央通道高度僅有 3 公分,能使後座乘客進出與移動位置的便利性提高。

後排地板平整化式設計,讓後排地板中央通道高度僅 3 公分,能使後座乘客進出便利性大幅提高,且車上還準備了許多貼心的置物空間。

除此之外,第 10 代 Corolla 的行李箱空間達 475 公升,且能搭配可 4/6 分離、個別傾倒的後排座椅設計,讓攜帶大型行李時的運用更有彈性,車室內並配置了 16 個各式置物空間,手套箱則為雙層式設計,且部分車型還提供了 LED 照明燈,可讓物品更有秩序的分類放置,後座中央扶手的 2 個置杯架,則可讓後座乘客放置容量 500ml 的寶特瓶飲料。

底盤設計與調校

底盤結構設計方面,僅管國產第 10 代 Corolla 的結構基礎承襲的是第 9 代車型的設計,但採用了改良過後之前麥彿遜獨立懸吊附副樑、後扭力桿拖曳臂懸吊設計,且懸吊系統的參數設定已經過日本原廠工程師之反覆測試,並更改了組件生產的工法與製程,第 10 代車款無論操控表現與轉向都較前代車款來得穩定,且能提供良好震動及噪音阻隔效果,行駛不良路面時,還時能擁有不錯的乘坐舒適感。而且在操控與動態反應部分,也有著明顯的進步,穩定、輕巧,卻不失舒適。

小改款前的第 10 代 Corolla Altis(圖下),前、後懸吊結構雖沿用了國產第 9 代車型(圖下)之麥彿遜獨立懸吊附副樑與扭力桿拖曳臂設計,但經過重新調校後,已具備較穩定的直線行駛特性,且行駛不良路面時,乘坐一樣舒適。

尤其第 9 代 Corolla 由於底盤偏向舒適型設計,加上避震器阻尼不足的設定,雖然在遇到起伏的第一時間,可以快速的反應,讓衝擊降低,但是不足的阻尼,卻會讓餘震的處理能力欠佳,且在經過不平的路面時上下振盪,不僅影響乘員的舒適性,更對操控造成影響。

但在第 10 代車型上,雖然轉向時的路感在舒適訴求考量後依舊被犧牲掉,可是由於新車的車身寬度與前後輪距均有所增加、加上車身高度微降,讓車輛的重心降低,且工程師們在實際路試後,已透過避震器阻尼的重新設定,解決了車身遇到不平路面狀況時上下彈跳的問題,所以新車不但能保有一樣舒適的行路性,還能提供更確實的吸震效果,讓第 10 代 Corolla 在遇到路面起伏時能夠輕鬆通過,且即便行駛過很大的路面坑洞,較硬的避震器設定亦能夠讓車身立刻平穩下來,讓駕駛人在操駕時更有信心、更好掌握車身的動態與循跡性。

EPS 電動輔助方向盤的導入,讓第 10 代 Corolla 的轉向與油耗表現均再次加分;下圖為搭載於 Toyota RAV4 上的 EPS 系統結構圖,其上並沒有傳統油壓式動力方向盤的油壺等設計,可讓方向機柱設計更為簡潔。

另外,第 10 代 Corolla 還採用了 EPS(Eletric Power Steering)電動輔助方向盤,可感應車輛行駛速度與方向盤的轉動角度,讓車輛無論在低速或高速行駛時,都能夠提供適切的動力輔助,而且 EPS 電動輔助方向盤由於沒有油壓動力幫浦機構,所以直路行駛時(也就是沒有轉動方向盤時)並不會損耗引擎動力,因為傳統油壓幫浦需要皮帶驅動、皮帶須由引擎提供動力帶動,所以少了油壓動力幫浦,便能節省引擎動力損失;而且油壓動力輔助方向盤系統除了油壓動力幫浦外,還得擁有油管、油壺和方向機,所以改成 EPS 電動輔助方向盤,亦可減輕重量並節省許多機械結構空間。

車體安全設計

車體結構方面,自進口第 8 代 Corolla 便開始搭載,並沿用至第 10 代小改款車型的 Toyota GOA 安全車體結構,是根據世界多數國家的安全基準,結合實際事故的發生狀況所獨立研究開發而成,擁有可吸收碰撞能量的車身和高強度的車室,能夠在碰撞發生時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並將其分散至車身各部位骨架,讓車室變形程度減少到最小,並儘可能地使座艙空間能夠保持完整,駕駛與乘員才會有活命與逃生的空間。

自進口第 8 代 Corolla 便開始搭載的 GOA 安全車體結構(圖示為國產第 10 代 Corolla 之車體),擁有可吸收碰撞能量的車身,能夠在碰撞發生時有效吸收碰撞能量,並將其分散至車身各部位骨架,是第一道安全防護。

因為 Toyota 在研究過全球的交通意外後發現,如果車體結構沒有可吸收撞擊力量的設計,那麼在遇到碰撞意外時,反而容易因結構斷裂而造成車內人員受傷;反之,若能夠讓車體某些區塊的設計功能可像海棉一般,有效地將撞擊力量分散或吸收,就能夠達到更好的行車安全防護效果。

所以 GOA 安全車體結構的設計理念整合了「可潰縮車體結構」及「高強度座艙」兩大部分, 當車體遭受外力撞擊時,可潰縮車體能有效吸收並分散撞擊力,高強度座艙則藉由 4 門防撞鋼樑、強化底盤、車門中柱強度與後座鋼樑的包圍防護,讓撞擊後的座艙變形控制到最小。

安全配備分析

國產第 9 代 Corolla 的安全配備其實便已相當豐富,不僅擁有 ABS 防鎖定煞車系統、EBD(Electronic Brake force Distribution)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和 BAS(Brake Assist System)煞車輔助系統,頂級 1.8 升車型還搭載了 VSC(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車輛穩定控制系統與 TRC(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循跡防滑控制系統這兩項當時只有高級車上才能看得見的主動安全配備。

至於 2007 年 12 月 27 日於台北 101 大樓前正式發表之第 10 代 Corolla,在被動安全配備方面,除了擁有 GOA 安全車體結構外,也已將前座雙 SRS 氣囊列為標準配備;主動安全配備方面,主力的 1.8 升 J 車型以上還搭載了可整合 ABS 防鎖定煞車系統、EBD 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與 BAS 煞車輔助系統的三合一剎車系統,且較高階的 1.8 E 豪華型、1.8 Z 運動型、1.8 G 豪華型與 1.8 V 豪華型,還配置了 VSC 車輛穩定控制系統與 TRC 循跡防滑控制系統,以及附水平自動調整的 HID 頭燈等;2008 年 11 月 10 日,國產第 10 代 Corolla 進行車系編成調整,取消了入門 1.6 升車型,追加搭載 2.0 升 Dual VVT-i 引擎的 2.0 升車款,安全配備方面亦進行了一些調整,除了全車系保留雙前座 SRS 氣囊的配置外,所有 1.8 升車型也均搭載了三合一剎車系統,但原先部分高階 1.8 升車型上配置的 VSC 與 TRC 系統,由於國內消費者對這兩項主動安全配備的需求不高,所以已不復見於全車系配備清單之中。

小改款前的國產第 10 代 Corolla,為了提升制動安全,後期全車系均標配可整合 ABS 防鎖定煞車系統、EBD 電子煞車力道分配系統與 BAS 煞車輔助系統的三合一剎車系統,能在低抓地力之濕滑路面上提供穩定的煞車效果(圖上)、過彎時適當的分配左右側輪之煞車力道(圖中),且有效提升剎車之輔助力道(圖下)。
VSC 車輛穩定控制系統,會在車輪喪失抓地力時,配合 ABS 與 EBD 系統,透過對剎車系統的控制,修正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的現象,讓車輛重新回到行車路線上。
被動安全配備則是可提供全車系雙前座 SRS 氣囊、WIL 頸椎傷害緩和機構、雙前座束力限制預縮安全帶與 HIP 頭部衝擊緩和結構,能給予全車乘員足夠的安全防護。

至於國產第 9 代和第 10 代 Corolla 都擁有的其它被動安全配備,則是有:WIL(Whiplash Injury Lessening)頸椎傷害緩和機構,可透過改變座椅內的結構設計與頭枕之位置及角度,減緩車輛被後方追撞時,頭部與軀幹因慣性效果而使頭部後仰時所產生的衝擊力道、雙前座束力限制預縮安全帶、可潰縮方向機柱及油門踏板,以及能夠在側面與正面偏向撞擊時,可減輕撞擊對乘員頭部影響之 HIP 頭部衝擊緩和結構,提供駕乘者及乘員安全防護。此外,第 10 代 Corolla 的引擎蓋採縱樑結構,引擎蓋斷面及前保險桿均安裝有緩衝結構,如發生車輛碰撞行人的事故時,可減少對行人頭部及腿部的傷害。

熱門配備詳細介紹

儘管國產第 9 代 Corolla 在 2001 年 3 月 9 日發表時,就在配備上下了一番苦心,讓它可選配駕駛座 8 向電動座椅、恆溫空調、3D 自發光式冷光儀錶板、CD、VCD 等配備,但是為了強化市場戰力,小改款前的國產第 10 代 Corolla,其實也又比第 9 代車型多出了許多配備,例如:可讓駕駛人更輕鬆進出車室的 Smart Entry 系統、能協助駕駛人於市區停車的後方影像輔助系統、宛如賽車上引擎啟動開關的 Push Start 系統,以及與日規車型相同的多功能 4 幅式方向盤等。而且後期追加發表的國產第 10 代 Corolla 2.0 Z 車款上,還配備了國產 Toyota 車系首見的方向盤換檔撥片,可提高操控樂趣,讓駕駛人彈指間完成檔位的升降。

方便的 Smart Entry 系統,可讓駕駛人不用插入車鑰匙就能啟閉車門或引擎,只需隨身攜帶感應式鑰匙即可輕鬆搞定。

方便的 Smart Entry 系統,讓駕駛人無論啟閉車門或引擎均無需像過去一樣還得插入車鑰匙,而是只需隨身攜帶感應式鑰匙即可輕鬆按鈕搞定。後方影像輔助系統,則是較傳統倒車雷達更先進的停車輔助系統,駕駛人只要在倒車時,將檔位排入 R 檔,中控台上的螢幕便會自動顯示車輛的後方狀況,提供幾無死角的後方視野。Push Start 系統則是讓啟動第 10 代 Corolla 時可以多幾分跑車的味道,駕駛人只要按下啟動鈕,引擎便會啟動。

貼心的倒車影像輔助系統,當駕駛人將檔位排入 R 檔後,螢幕便會顯示車輛後方視野。

此外,配備水準已有向國產大型房車看齊的國產第 10 代 Corolla,依車型編成、等級不同,還可提供含電動腰靠功能的 8 向電動調整駕駛座椅、定速巡航系統、防夾電動天窗、整合式 DVD 影音/衛星導航系統,自動光感應啟閉頭/尾燈、HID 頭燈附水平自動調整等配備,消費者可依個人需求與預算,選擇適合自己的車型,也因此才更讓消費者期待國產第 10 代 Corolla 小改款時,又能帶給消費者甚麼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