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32
2014
9月
9
車頭設計師法旗艦的新世代 C-Class,不僅輪廓更為動感,且擁有 EXCLUSIVE Line 與 AVANTGARDE Line 運動化車頭造型,並可選擇 AMG Line 套件,透過或運動、或典雅的兩種設定,呈現不一樣的面貌。
C-Class 的誕生,是各界早已期待的事,因為按著既定的行程,2007 年發表的 204 世代 C-Class 之後,新世代 C-Class 的誕生,就在不遠的將來。然而,不像是 A-Class 或是 S-Class 的出現,C-Class 並沒有專屬的概念車做為前導,而是延續著 A-Class 及 S-Class 以降的家族全新風貌,來到世界。
事實上,若是回溯過去,我們將可以發現,在 Mercedes-Benz 品牌的發展過程中,C-Class 一直依循著 A-Class 以及旗艦的腳步前進,肩負著帶領品牌新一世代設計風格走向的使命。
即將揮別 20 世紀的 1997 年,Mercedes-Benz 破天荒地推出了前輪驅動的全新產品 A-Class。在 A-Class 的造型上,Mercedes-Benz 亦一改原本方正的造型設計,以圓潤飽滿的鈑件,包裹住車體,並加上了圓弧構成的不規則狀頭燈,打造出 Mercedes-Benz 迎接 21 世紀所推出的全新樣貌。而 1998 年所推出的 220 世代 S-Class,與 2000 年所推出的 203 世代 C-Class 以同樣圓潤飽滿的造型,搭配變形蟲式的頭燈,一改 140 世代方正簡單的線條,以宣示著 21 世紀不同的風格。
2004 年所推出的第 2 代 A-Class、2005 年大改款的 221 世代 S-Class 以及後續的 204 世代 C-Class,則換上了 Modern Purism 的風格,在方正的基調上,適度加上圓角,加入俐落的線條,刻意加大的輪拱與水平的肩線設計,打造出具科技風格的不同長相,並以極為尖銳的頭燈設計,讓 Mercedes-Benz 轉換出新的面貌。
而這一次的世代交替的號角,再次由 Concept A-Class 所吹響,在 2008 年升任設計總監 Gordon Wagener 多年籌備下所帶來的新世代設計,在 2011 年的紐約車展與上海車展正式揭曉,並幾乎完全未改地,落實在 2012 年全新 A-Class、2013 年 222 世代的 S-Class 以及 2014 年 205 世代的 C-Class 上,展現在世人面前。
向旗艦 S-Class 取經造型設計
相較於過去數代的設計,可以明白地看出,205 世代的 C-Class,與 S-Class 的外形,幾乎完全相同,不若過去數個世代,設計師在各個車系之間仍會加入不同的細節,進行差異化。而這是設計總監 Gordon Wagener 所故意採用的策略。
在進入 21 世紀之後,Mercedes-Benz 旗下的車系快速的成長,在原有的 A-Class、C-Class、E-Class、S-Class、CLK-Class、CL-Class、SLK-Class、SL-Class、M-Class、G-Class 等車系之外,一口氣多了 B-Class (2005)、CLA-Class (2013)、CLS-Class (2004)、R-Class (2006)、V-Class (2003)、GLK-Class (2008)、GL-Class (2006)等 7 個不同的車系。
車系的密集化,是為了符合逐漸細分的市場需求,而為了讓消費者能接受更為靠近的產品,各個車系之間的差異化工程就較過去更為繁多,也讓 Mercedes-Benz 旗下的產品面貌快速多元化。多元化的設計,讓每一個車系都有獨特而精彩的外型,也因為如此,除了三星廠徽與鍍鉻水箱護罩之外,品牌的家族面容,亦在演進之中逐漸的模糊。
為了強化品牌的家族識別,Gordon Wagener 選擇將全新打造的家族識別系統,原汁原味地一口氣套用在 A-Class、S-Class 以及 C-Class 之上,藉由明確而強烈的設計風格,再次向世人展現 Mercedes-Benz 家族。而 C-Class 與 S-Class 都屬於轎車產品,讓其在外型設計上更是幾乎一模一樣。
從車頭看去,C-Class 採用 A-Class 以來一致的帶圓角倒五邊形水箱護罩造型,並配合水箱護罩上方的兩個轉折點,量身打造頭燈組,並用引擎蓋的邊緣外凸,打造出燈眉的效果,同時在水箱護罩的邊緣打造出兩道折線,與水箱護罩相連,營造出水箱護罩入侵頭燈組空間的意象。
這一個精巧的設計,大幅提升了水箱護罩的存在感,並營造出一種具侵略性的視覺感受,擺脫了傳統 Mercedes-Benz 和平穩重的形象,打造出新世代 Mercedes-Benz 更為積極又隱隱具野性的車頭形象。
在 204 世代的 C-Class,Mercedes-Benz 首次嚐試提供消費者在轎車產品上,除了傳統的鍍鉻網格式水箱護罩之後,可以選擇原本僅屬於跑車類產品橫柵式車頭造型,讓 C-Class 能擁有 2 種不同的扮相。而在 205 世代,Mercedes-Benz 再次提供 2 種不同的車頭選擇,讓消費者能選擇不同風格的 C-Class。
雙車頭設計,或傳統或動感
在全新命名為 EXCLUSIVE Line 的車型上,C-Class 搭配的是與 S-Class 相同的鍍鉻式網格式水箱護罩,搭配傳統的三芒星廠徽立標,讓觀者一眼就能看出其來自 Mercedes-Benz 的品牌血統。
與過去的設計不同,Mercedes-Benz 的設計師在這一個世代中,將鍍鉻水箱護罩擴大,包覆住整個水箱護罩,不再像過去世代的設計,在水箱護罩之外,還留有一圈引擎蓋的鈑金,讓鍍鉻水箱罩的散發出史上最強的存在感,加上隱隱帶著侵略性的車頭設計基調,讓傳統造型的 C-Class 與 S-Class,在典雅的風格中,帶著外顯的高貴之氣,正適合豪華品牌消費者客層的社會認同。
而選擇 AVANTGARDE Line、AMG Line 以及基本車型的車款,則是換上了跑車風格的雙橫柵水箱護罩。俐落簡捷的線條,讓車頭顯得更為年輕而有朝氣,點綴在具侵略性的基本線條上,營造出極具運動感的氣勢,讓 C-Class 能跟同樣配置橫柵護罩的 A-Class,同樣具有青春動感。
車側的線條同樣採用雙折線的設計,利用肩線與低腰線兩條俐落明確的線條,打破車側鈑件的平淡,並精心調整折線的設計,讓周邊的光線可以在車身上留下粗細不同的光影,彰顯立體塑形鈑件的拱面變化,讓傳統上顯得平凡而單調的車側視覺,有著立體的動態感。
從頭燈組向後延伸的肩線,以優美的弧度越過前輪拱之後,向著後燈組的下緣延伸,消失在後車門隨著後輪輪拱凸起的拱面之上。而下方的低腰線,則從前輪輪軸的中心開始發展,隨車身而略為上浮,同樣瞄準著後燈組的下緣。
同樣的設計語彙,在 A-Class、S-Class 上出現,並再次運用在 C-Class,讓乍看之下,其擁有相同的車側。但是因為車格大小的不同,讓兩道折線的角度有著明顯的不同,讓 C-Class 兼有 S-Class 寬大平和與 A-Class 激昂起伏的韻味,表現出恰如其份的動感。
由於轎車與掀背車的差異,C-Class 的車尾造型與 S-Class 如出一轍,以圓潤的車尾造型承接車頭與車身飽滿而充滿勁道的視覺感受,將各種引導而來的視線,在車尾完美的融合,為視覺畫下餘韻不絕的句點。而略帶鴨尾設計的行李廂折線,表現出與車側折線相呼應的動感。大型的燈組,造型線條與頭燈組相呼應,利用 2 組導光條的差異,打造出與 S-Class 的不同。
不只典雅,更重視空氣力學
典雅的線條之中,其實充滿著最新科技的內涵。在時速 70 公里以上,空氣阻力將會大於所有其餘行駛阻力的總和,並隨著時速的提高而不斷增加,這亦是空氣力學在現代汽車科技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主因。
著眼於此,Mercedes-Benz 的研發團隊,在 C-Class 的設計過程中投入大量的心力,讓其擁有最佳化的空氣力學表現。外型概念成形之時,便進行了大量的電腦空氣力學分析,並在風洞內對於模型進行反覆的測試,以力求造型對於空氣力學的切合。
迎風的車頭曲面,力求與引擎蓋之間能完善的延續,讓氣流能有平順的開始,降低阻力;裙角的設計亦是精心雕琢,讓下方的氣流能平順地引導至車底。設計團隊更針對 A 柱的位置、角度以及造型進行不斷的微調,以力求氣流的平順,不要在中段造成紊流及阻力,搭配精細打造的車室外後視鏡,讓空氣力學表現以及風切噪音的抑制都可以達到最佳,兼顧節能與車室靜肅性的要求。而車尾微翹的鴨尾造型與後保桿下方的擴散器設計,讓氣流的平順維持到最後,讓空氣阻力能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Mercedes-Benz 的工程師,為 EXCLUSIVE Line 的車型,開發出全新的 AIRPANEL 機構,透過適時關閉水箱護罩格柵間的氣流擋板,在沒有散熱需求時,斷絕進入引擎室內的氣流,讓空氣阻力進一步降低。
研究指出,風阻係數每減少 0.01,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減少 1 公克,若是在時速 150 公里以上,更可以減少至 5 公克之多。而 C-Class 中環保節能表現最佳的 C 220 BlueTEC BlueEFFICIENCY 的風阻係數,僅有 0.24,為中型豪華轎車級距,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除了降低風阻以提升節能表現外,空氣力學的最佳化,亦有提升安全的效果。Mercedes-Benz 的工程師巧妙地引導氣流的走向,並以毫米級的精度,設計車室旁膠條,讓車外後視鏡、兩側車窗與後擋風玻璃周遭的紊流降至最低,讓雨水及塵土堆積的狀況減少,讓因為行駛以及雨水所帶起來的塵土,黏附機會降低,提高惡劣天候下的視野,讓行車的安全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