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揚

撰文

Lexus 提供

攝影

84,771

2012

3月

14

自從 1993 年、Lexus 為了填補 ES 車系與 LS 車系中間的空缺,並決定進軍歐美豪華中型跑房車級距市場、推出以 Toyota Crown Majesta 為基礎所打造的首代 GS 後,歷經近 20 年的發展,即便外觀設計風格各異,但相同的是、每一代 GS 都完美地整合了性能、操控與舒適於一身。

所以在正式進入原廠代號「L10」之第 4 代 GS 的世界前,我們想先與你一起回顧前三代 GS 的沿革與蛻變。

第 1 代 GS
生產年份:1991~1996 年

原廠代號與 Toyota Crown Majesta 同為「S140」,1991 年 10 月先行以 Toyota Aristo 之名於日本地區上市,1993 年才陸續在北美、歐洲等地發表的第 1 代 GS,是 Lexus 在 1988 年品牌成立、1989 年於北美國際車展 (North American International Auto Show) 正式推出旗下第一款新車:LS 400 後,第 4 款掛上 Lexus 廠徽的作品 (前 3 款依序為 LS 400、ES 車系和 SC 車系),也是 Lexus 在市場上成功推出大型豪華房車、中小型房車和雙門跑車之後,首度進軍中型豪華跑房車市場的前鋒。

1993 年發表的第一代 GS,是 Lexus 在成功推出大型豪華房車、中小型房車與雙門跑車之後,首度進軍中型跑房車級距的第 4 款品牌前鋒,外型由義大利著名的 Italdesign Giugiaro 設計工作室操刀,線條充滿了濃厚的歐風。

第 1 代 GS 的外型由義大利著名的 Italdesign Giugiaro (喬治亞羅) 設計工作室所操刀,車身長、寬與高分別為 4,950mm、1,796mm 和 1,400mm (1995 年小改款後增加至 1,420mm),軸距長達 2,779mm,屬標準中大型房車尺碼。且為了與原廠鎖定之對手:BMW 5 系列和 Mercedes-Benz E-Class 相互抗衡,首代 GS 便採用歐美豪華性能跑房車慣用的前置引擎、後輪驅動 (FR) 底盤設定,並搭載前獨立雙 A 臂式、後獨立多連桿的懸吊結構除了擁有俐落的造型、僅 0.31Cd 的風阻係數,以及靈活、出色的操控特性外,內裝設計亦充分向當時品牌旗艦:LS 400 看齊,大量運用核桃木飾板與真皮的搭配,營造出不輸旗艦房車的豪華感。

首代 GS 採用前置引擎、後輪驅動 (FR) 底盤設定,內裝設計則是充分向當時的品牌旗艦:LS 400 看齊,大量運用了核桃木飾板與真皮的搭配,營造出不輸旗艦房車的豪華感。

至於動力表現方面,日規 Aristo 有 3.0 Q、3.0 V 與 4.0 Zi-Four 共 3 種車型,分別搭載代號 2JZ-GE、2JZ-GTE 和 1UZ-FE 的 3.0 升直 6 自然進氣、3.0 升直 6 雙渦輪增壓及 4.0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可輸出 226 匹、276 匹與 250 匹的最大馬力;但銷往海外市場的首代 GS,初期只有單一 GS 300 車型,搭載引擎代號 2JZ-GE 的 3.0 升直列 6 缸自然進氣引擎,擁有 226 匹最大馬力和 29.1 公斤米的最大扭力,由靜止加速到約時速 96 公里 (60mph) 則需時 9 秒。

可惜的是,由於 1993 年以後、日圓大幅升值,導致 GS 300 的海外新車售價越來越高,也讓它在北美與歐洲市場上叫好卻不叫座,並於 1996 年正式停產。

第 2 代 GS
生產年份:1997~2000 年

1997 年 8 月登場、原廠代號「S160」的第 2 代 GS,其實正是同年 1 月、Lexus 在北美國際車展上所推出之 HPS (High Performance Sedan) Concept 概念車的量產版,日本市場則是隨後在 1998 年推出、並保留採用 Toyota Aristo 車名的傳統。

1997 年 8 月登場、原廠代號「S160」的第 2 代 GS,是同年 1 月、Lexus 在北美國際車展上所推出之 HPS Concept 概念車的量產版,除了擁有更流線的車身輪廓外,風阻係數還由首代車型的 0.31Cd 進步到 0.30Cd。

外觀方面,第 2 代 GS 不但同樣找來著名的 Italdesign Giugiaro 設計工作室下筆,擁有更歐風的車身線條,以及不規則雙圓形頭燈的劃時代設計,車身長、寬與高則是分別微調至 4,806mm、1,801mm 和 1,440mm (2000 年小改款後增加至 1,420mm),軸距維持 2,779mm,依舊定位於中大型跑房車的尺碼,並與 Toyota Crown 車系共同沿用前置引擎、後輪驅動 (FR) 的底盤設定,且保留搭載前獨立雙 A 臂式、後獨立多連桿的懸吊規劃,不但外觀設計更加動感、霸氣,操控表現也更為出色。

與第 1 代 GS 一樣,原廠代號「S160」的第 2 代 GS,在日本市場仍舊採用 Toyota Aristo 車名上市。

此外,第 2 代 GS 除了擁有更流線的車身輪廓外,風阻係數還由首代車型的 0.31Cd 進步到 0.30Cd,可提升車室寧靜度和油耗表現,內裝設計與配備質感亦再度提升,除了運用更多高質感木紋飾板與真皮搭配外,也導入了恆溫空調、衛星導航等高科技配備,並採三環式儀表板設計。

第 2 代 GS 除了擁有更流線的車身輪廓外,內裝設計與配備質感亦再度提升,除了運用更多高質感木紋飾板與真皮搭配外,也導入了更多恆溫空調等高科技配備。

至於動力表現方面,於日本市場販售的第 2 代 Aristo,初期推出 S 300、V 300 兩款車型,分別搭載代號 2JZ-GE 與 2JZ-GTE 的 3.0 升自然進氣和 3.0 升雙渦輪增壓引擎,且首度導入 VVT-i 可變汽門正時科技,除了性能增加外,也提升了油耗表現。

第 2 代 GS 300 配置代號 2JZ-GE 的 3.0 升直列 6 缸自然進氣引擎,動力數據小幅提升至 228 匹與 31.1 公斤米,可於 7.6 秒完成由靜止加速到約時速 96 公里 (60mph),較前代車型有著 1.4 秒的顯著進步。

銷售到海外市場的第 2 代 GS,初期則是同樣僅有 GS 300 單一車型,配置代號 2JZ-GE 的 3.0 升直列 6 缸自然進氣引擎,動力數據小幅提升至 228 匹與 31.1 公斤米,可於 7.6 秒完成由靜止加速到時速約 96 公里 (60mph);而且為了呼應北美和歐洲消費者對於動力的渴望,Lexus 還追加推出了輸出更充沛的 GS 400 車型、搭載代號 1UZ-FE 的 4.0 升 V 型 8 缸自然進氣引擎與 5 速手自排變速箱,擁有 300 匹馬力和 42.8 公斤米扭力,可在短短的 5.4 秒、由靜止衝刺到時速約 96 公里 (60mph),傲視當時市場上的同級對手。

而且第 2 代 GS 不但於 1998 年獲得美國知名雜誌【Motor Trend】之「最佳進口新車」殊榮,且蟬聯美國知名雜誌【Car and Driver】的 1998~2000 年「年度 10 大風雲車」大獎肯定,銷售成績亦非常亮眼。

2000 年、第 2 代 GS 於北美推出 2001 年式小改款車型,於頭燈、尾燈的設計進行小幅度的修改,並換上直瀑式水箱護罩搭配鍍鉻廠徽,讓外觀看起來更具有現代感。

2000 年、第 2 代 GS 於北美推出 2001 年式小改款車型,於頭燈、尾燈的設計進行小幅度修改,並換上直瀑式水箱護罩搭配鍍鉻廠徽,讓外觀看起來更具有現代感;內裝則是提供了更多木紋飾板的選擇,且全車系提供方向盤換檔撥片選配 (小改款前僅有 GS 400 可選)。

另外,搭載 V8 引擎的第 2 代 GS、排氣量由 4.0 升再擴增至 4.3 升,並更名為 GS 430,雖然最大馬力不變,但扭力提升到 45.0 公斤米,由靜止加速到時速約 96 公里 (60mph) 則是縮短至只需 5.3 秒,更加符合原廠和消費者對它的期待,並一直生產至 2005 年才被第 3 代車型所取代。

第 3 代 GS
生產年份:2005~2011 年

2005 年於北美國際車展發表的第 3 代 GS、原廠代號「S190」,是 2003 年 10 月、Lexus 於東京車展 (Tokyo Auto Show) 所亮相之 LF-S (Lexus Future Sedan) Concept 概念車的量產版,並曾於 2004 年日內瓦車展 (Geneva Auto Show) 上、推出過「準量產版」,且自本代車型開始,全球統一稱它為「GS」。

2005 年於北美國際車展發表的第 3 代 GS、原廠代號「S190」,是 2003 年 10 月、Lexus 於東京車展所亮相之 LF-S Concept 概念車 (圖上) 的量產版本,並曾於 2004 年的日內瓦車展推出過「準量產版本」(圖下),且自本代車型開始,全球正式統一稱為「GS」。

雖然外型少了幾分 LF-S Concept 概念車的天馬行空,但第 3 代 GS 卻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它流線的車體輪廓,並加諸許多當時的流行設計因素,與前代車型相比,第 3 代 GS 的車身長、寬與高,分別為 4,826mm、1,821mm 和 1,425mm,軸距則增加至 2,850mm,營造出一種長車頭、搭配短翹車尾的動感風格,並保留前置引擎、後輪驅動 (FR) 之底盤設定,也藉此喚醒駕駛人對於性能的需要、並更富運動氣息。

第 3 代 GS 相當完整地保留了 LF-S Concept 概念車的車體線條,並加諸許多當時的流行因素,營造出一種長車頭、搭配短翹車尾的動感風格,並保留前置引擎、後輪驅動 (FR) 的傳統底盤設定。

內裝鋪陳方面,第 3 代 GS 則是成功地融合了跑車的動感和豪華房車的奢華,且空間亦獲得再次提升,擁有米色和黑色兩種內裝配色,消費者並可選配楓木或核桃木飾板,來配合三輻式半皮半木方向盤;中控台則是崁有大型 LCD 液晶螢幕,並將按鍵整齊地分列兩側,且搭載了多區恆溫空調、Keyless 系統、Mark Levinson®音響、EMV 多功能資訊整合系統、GPS 衛星導航、藍牙通訊、停車輔助等高科技豪華配備。

第 3 代 GS 的內裝融合了跑車的動感和豪華房車之奢華,且配備三輻式半皮半木方向盤,中控台崁入大型 LCD 螢幕,並將按鍵整齊地分列兩側,並搭載恆溫空調、Keyless 系統、Mark Levinson®音響、EMV 多功能資訊整合系統等高科技配備。

至於動力表現方面,GS 300 所配置的 3.0 升 V6 自然進氣引擎,導入了直噴供油方式,並具有 Dual VVT-i 雙連續可變汽門正時控制系統、可變進氣歧管及電子節汽門,使其輸出可達 248 匹與 31.8 公斤米,搭配全新 6 速手自排變速箱後,可於 6.8 秒由靜止加速至時速約 96 公里 (60mph)。

第 3 代 GS 300 配置 3.0 升 V6 自然進氣引擎,導入 D4 直噴供油方式,並具有 Dual VVTi 雙連續可變汽門正時控制系統,輸出可達 248 匹與 31.8 公斤米,搭配全新 6 速手自排變速箱。

而高階的 GS 430 則是搭載與 LS 430 相同的 4.3 升 V 型 8 缸自然進氣引擎,搭配 6 速手自排變速箱,由靜止衝刺到時速約 96 公里 (60mph) 可在 5.7 秒完成,且搭載電子動力方向盤取代傳統液壓驅動,以電子訊號輸出來傳達方向盤轉向動作,行駛時不至於損耗引擎動力;並可選配 VGRS (Variable Gear Ratio Steering) 可變齒輪比方向盤裝置,方向盤的控制與轉動圈數可依據車速的不同而改變,提升低速操控靈活度與高速行駛穩定性。

GS 430 則是搭載與 LS 430 相同的 4.3 升 V 型 8 缸自然進氣引擎,並搭配 6 速手自排變速箱,且搭載電子動力方向盤取代傳統液壓驅動,行駛時不至於損耗引擎動力,並可選配 VGRS 可變齒輪比方向盤裝置,方向盤的控制與轉動圈數會依據車速的不同而改變,提升低速操控靈活度與高速行駛穩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GS 430 還可配備先進的 VDIM (Vehicle Dynamics Integrated Management) 車輛動態整合管理系統,可在各種道路環境及條件下,提供更佳的車輛穩定控制,當偵測到車輛有發生失控之可能時,立即提供適當的輔助使操控更平順也更加安全。

2005 年紐約國際車展、Lexus 首度於 GS 車系追加 Hybrid 油電混合動力車型:GS 450h,搭載代號 2GR-FSE 的 3.5 升 V6 自然進氣引擎 (最大輸出 296.5 匹/37.5 公斤米),搭配永磁電動馬達 (Permanent Magnet Motor)、PCU 動力控制模組與 HV (Hybrid Vehicle) 電池,配置電子控制式連續可變 Hybrid 變速箱 (ECVT 電子無段變速系統),可整合輸出最大馬力 339.2 匹,能夠在極短的 5.2 秒由靜止加速到時速約 96 公里 (60mph),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只有 186g/km、平均油耗 12.6km/L,在高性能與節能的天平兩端,成功地找到了天平的平衡點。

2005 年紐約國際車展、Lexus 首度於 GS 車系中追加 Hybrid 油電混合動力車型:GS 450h,搭載代號 2GR-FSE 的 3.5 升 V6 自然進氣引擎,搭配永磁電動馬達、PCU 動力控制模組與 HV 電池,可整合輸出 339.2 匹馬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只有 186g/km、平均油耗 12.6km/L。

2007 年時、Lexus 則是以 2008 年式新車的身分,推出 GS 430 的後繼車款:GS 460,除了換裝代號 1UR-FSE 的 4.6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獲得 346 匹馬力與 46.8 公斤米扭力外,還替它搭配一具 8 速手自排變速箱,成為第 3 代 GS 車系於 2011 年正式停產前的性能旗艦,也讓消費者和車迷們更加期待 Lexus 將在第 4 代 GS 上帶來什麼樣的震撼。

2007 年、Lexus 以 2008 年式新車的身分推出 GS 430 的後繼車款:GS 460,換裝代號 1UR-FSE 的 4.6 升 V8 自然進氣引擎、獲得 346 匹馬力與 46.8 公斤米扭力,為第 3 代 GS 於 2011 年停產前的性能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