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67
2011
12月
1
創立於日本廣島、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無情摧殘的 Mazda,雖然創辦人松田重次郎原本只是一個軟木塞公司的社長、47 歲才開始投入機械工業,但 Mazda 不僅很快地便在 1931 年打造了第一輛三輪汽車,更於 1967 年、以經典的 Cosmo Sport 轉子引擎跑車打響了自己的名號,至此奠定品牌的設計風格與走向。
從軟木塞到三輪車
很難想像吧,當 1920 年 Mazda 創辦人松田重次郎 (Jujiro Matsuda) 在故鄉廣島市創立第一家公司時,其實是名為「東洋軟木工業株式會社 (Toyo Cork Kogyo Co.,Ltd)」的木業公司,最早是以生產葡萄酒瓶瓶口的軟木塞為名;但 1875 年 8 月 8 日誕生、身為漁夫之子的松田重次郎,由於從小便對機械有著高度興趣,不僅在 1923 年、日本發生死傷超過 14 萬人的關東大地震時,發現地震後的日本對小型交通工具有著高度需求,遂第一時間決定生產仿效歐洲機車外型、搭載自行生產之 2 行程引擎的輕型機車投入市場,開啟與車輛結緣之路。
1927 年時,松田重次郎社長將公司名稱改為「東洋工業株式會社 (The Toyo Kogyo Co.Ltd)」,不但在 1929 年開始生產重工業用之機床,也開始針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型態、於工廠內部著手進行第一輛「汽車」的生產計畫。
歷經二年研發,1931 年、名為 500c.c. Mazda Da 的輕型三輪商用車,正式以松田重次郎社長的姓:松田 (Matsuda) 之諧音「Mazda」進入市場,合理的價格與不錯的品質、讓它對起飛中的日本經濟有著相當大的貢獻;於此同時、東洋工業株式會社還在 1935 年設計出用來開路的鑿岩等重機具,並在 1940 年發表了第一輛汽車的原型。
可惜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開火,全球經濟停滯發展,發起亞洲區戰火的日本在甚至在 1945 年間,連續受到兩顆原子彈的轟炸,也讓位處廣島的東洋工業株式會社廠房幾近全毀;但很快地、日本戰敗投降後,松田重次郎便立即集資復工,並在 1945 年 12 月就恢復了 500c.c. Mazda Da 的生產,並於動力及車體部份進行升級,1950 年更推出負載能力更強的四輪貨車,加入戰後重建日本經濟的行列。
然而,就在東洋工業株式會社的重工業及車輛事業並行起飛之時,Mazda 創辦人松田重次郎卻於 1952 年 3 月 9 日與世長辭、享年 77 歲;公司經營權則是轉移至熱衷轉子引擎發展的家族後裔:松田耕平 (Kouhei Matsuda) 手中,也正式開啟了轉子時代。
轉子速度時代來臨
1960 年,東洋工業株式會社推出第一輛乘用車:R360 Coupe,搭載排氣量 356c.c.的 V 型雙缸引擎並採後置設定,正式進軍轎車市場;1961 年,松田耕平與德國 NSU 公司 (Audi 前身) 及 Felix Wankel 博士 (轉子引擎發明者) 簽下轉子引擎的生產與使用權,至此與轉子引擎結下不解之緣。
1957 年打造出雛形、1959 年 11 月正式誕生的轉子引擎,技術在當時並不成熟,所以 Mazda 在購入轉子引擎的專利後,還在 1963 年 4 月成立了由山本健一 (Kenichi Yamamoto) 領軍、共 47 名技師組成的轉子引擎研發部門,專門研究轉子引擎運用在量產車上的可行性;而在這期間,Mazda 還陸續推出了 Carol 360 及 Mazda 1500 等車款,且在市場上都有不錯的表現。
四年後的 1967 年、第一輛掛上 Mazda 廠徽且搭載「10A」轉子引擎的車款 Cosmo Sport 正式發表,以排氣量 491c.c.×2 的雙轉子引擎為動力,在高達 9.4:1 的壓縮比下,可輸出 110 匹最大馬力與 13.5 公斤米最大扭力,搭配 4 速手排變速箱與不到 1 噸的車重後,擁有時速 185 公里的極速表現;1968 年時、Cosmo Sport 甚至在德國的 Nurburgring 賽道挑戰了 Marathon de la Route 84 小時耐力賽,並在三名車手的輪流駕駛下、完成 344 圈的比賽,獲得第 4 名的佳績,證實了轉子引擎的耐久性。
隨後在 1970、1971、1972 年及 1975 年時,Mazda 不只接連推出搭載轉子引擎的 Capella、Luce 與 Cosmo AP,也吸引了 Ford 集團在 1979 年時出資購入 Mazda 的股權,東洋工業株式會社也在 1984 年時,正式更名為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誕生於 1971 年的 RX-3,則是今天 Mazda RX 轉子跑車的始祖,曾在賽道上寫下中斷 Nissan Skyline GT-R 在日本賽場上 50 連勝的記錄;1978 年、第一代 RX-7 挾著流線的長車頭短車尾跑車造型登場,隨即便於 1979 年參加 Daytona 24 小時耐力賽,並在 IMSA GTU 組別中拿下冠軍,再次於賽車場上打響了轉子引擎的名號。
1985 年、車型代號 FC3S 的第二代 RX-7 上市,所搭載之 13B 渦輪增壓引擎,初期便有 185 匹馬力與 25.0 公斤米扭力的輸出,後期更一舉將動力提升至 215 匹馬力及 28.0 公斤米扭力之譜;1991 年、第三代 RX-7 問世,所搭載的 13B-REW 引擎馬力則是從 255 匹一直提升至 280 匹,而且這兩代 RX-7 至今都還是各地賽車場上的常客,甚至在許多電影及漫畫中、經常都仍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
至於 2003 年登場的 Mazda 轉子跑車最新成員:RX-8,則是一輛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設定的 4 門 4 座跑車,採用 Mazda FE 系列底盤,所搭載的引擎代號為 13B-MSP Renesis、是以第三代 RX7 的「13B」為基礎升級的新引擎,排氣量依舊是 654c.c.×2、最大馬力 250 匹,不但透過對開式車門與 2+2 座椅的設計,讓轉子跑車更具實用性,2004 年的北美底特律車展上,Mazda 更推出全球首款搭載氫氣/汽油雙燃料轉子引擎的 RX-8 Hydrogen RE 概念車,並於 2006 年 2 月量產進行路試,以高科技的轉子引擎呼應了 Mazda 的環保未來。
以 Zoom-Zoom 概念邁向未來
不但以轉子引擎跑車在賽車場上打出一片江山,Mazda 在量產車市場上也大有斬獲,除了從 1970 年開始向美國出口汽車,也將汽車銷售的觸角延伸至印尼、葡萄牙、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肯亞等地,且近幾年更主打日式精緻風格與動感線條,穩定地讓銷售量及企業規模都持續成長,尤其 2002 年推出「Zoom-Zoom」設計概念後所陸續發表的新世代車型,在市場上更是深受注目。
2002 年 4 月份,Mazda 藉由兒童模仿汽車引擎加速時所發出的「Zoom-Zoom」聲音,正式發表全新「Zoom-Zoom」品牌精神,並以「Zoom-Zoom」為設計中心、替駕駛人設計出可以傳達並提供最原始之駕駛樂趣的車款,將人與車的互動情感發揮在車輛的設計上。也因此,在「Zoom-Zoom」的設計概念下,Mazda 的新世代車款不僅外觀、內裝之設計都更加年輕、動感,且陸續在設計中導入許多大自然界裡的元素、例如:流動的風、大氣與流水等,且融入日式文化獨特的本質,並推出 Premacy FC-EV、RX-8 Hydrogen RE、Premacy Hydrogen RE Hybrid 等節能概念車,在品牌推出超過 90 年後的今天,替自己找到了一條獨特且能夠永續發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