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95
2010
11月
29
2009 年 6 月,隨著即將發威的夏日陽光,名古屋當地氣溫亦節節攀升著,這股熱力延燒到豐田市的 Toyota 總部內,醞釀著一股欣欣向榮的氣氛,因為汽車集團創辦人豐田喜一郎之孫,時年 53 歲的 Akio Toyoda 豐田章男,確定接任新社長一職。在此之前,Toyota 近年於全球車市的表現,與往年相較之下,並不算亮眼,2008 年甚至出現了少見的銷售負成長。此時此刻,Toyota 集團全體員工,都在期待著創辦人之孫能有所作為,帶領著集團力挽狂瀾,再度寫下新世紀豐田傳奇。
然這股新官上任的氣勢不如預期長久,很快地商業市場的無情挑戰馬上向少東下達戰帖,而且更為殘酷地直指 Toyota 產品缺陷而來,正面打擊 Toyota 汽車最引以為傲的車輛品質。
危機發生:Toyota 召回事件簿
2009 年 9 月一輛乘坐著一家四口的 Lexus ES350 房車疑似發生腳踏墊卡阻油門,造成車輛爆衝車禍,車內乘客全數罹難。悲劇的發生引起全球車市的注意,同時美國政府相關單位始介入調查 Toyota 集團生產車輛的安全性。1 個月後,難辭其咎的北美 Toyota 分公司,為此發佈了重要安全警示通告,並針對特定車款進行召回改正作業。該單一事件於美國國內召回車輛高達 380 萬輛。然這一切就如同故事的楔子般,為 Toyota 接下來一年的風風雨雨埋下伏筆。
2010 年 1 月,Toyota 突發性的主動發出 230 萬輛車輛召回通知。北美 Toyota 分公司副總裁 Irv Miller 表示,接獲少數通報案例,Toyota 車輛油門會有卡阻、延遲回饋的現象,造成持續的油門加壓,進而影響行車安全性,經過 Toyota 相關技術人員調查後,廠方決定主動進行召回。並於召回發佈後的第 5 天,破天荒的做出部分車款停產、停售之宣告,此乃全球車市少見的重大決定,意味著時間就是金錢的產線必須做出部分停擺,直接影響品牌生產與銷售量。召回的成本支出,亦同時隨著車數的增加向上攀升中。
2010 年 2 月,對 Toyota 科技極有象徵性意義的產品 Prius 油電混合車亦中箭落馬,同樣身陷召回事件內。日本 Toyota 表示第三代 Toyota Prius 車型,行駛在特定路面 (坑洞、顛簸或結冰路面) 時,ABS 防鎖死煞車之液壓系統會有延遲啟動現象,因此主動召回更新防鎖死煞車系統電腦程式。本次全球召回總數約達 40 萬輛。
雖然車廠主動發佈產品召回乃是負責任的做法,不過三起重大且連續的召回事件,讓 Toyota 汽車產品有缺陷、車輛會無預警爆衝的說法,在市場上大規模發酵,進一步重挫集團信譽與消費者信任度。替甫上任的豐田章男上了人生最重要與最殘酷的一課。其並於 2 月底與北美 Toyota 總裁 Jim Lentz,列席美國眾議院「能源暨商業委員會」與「監督暨政府改革委員會」所舉辦的聽證會,親上火線接受來自全球最大市場的質疑與監督。
然而這段時間市場甚囂塵上的傳聞甚多,在國外市場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傳聞打壓,愈來愈多人開始投訴 Toyota 車輛有故障發生,如同連鎖效應般發酵著。而在日本,則另有不同的聲音力挺,國內部分媒體,報導著美國地區的政治陰謀論,因此在日本國內 Toyota 的銷售成績並沒有遭受到過大的打擊,不至腹背受敵。不過全球信譽與銷售量受到影響是不爭的事實,豐田章男列席美國聽證會的嚴肅過程、市場營造的緊張氣氛前所未見,Toyota 建立的汽車王朝,面臨了數十年來最大的挑戰。
美國國會聽證會的震撼
然身為集團負責人的豐田章男,在聽證會上一肩扛下所有應負責任,召修的車輛不僅該一一負責外,於此項危機中所研擬的全新組織-「Special Committee for Global Quality 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亦於此刻誕生。該組織立意為讓經營決策更貼近全球各市場顧客,確保能夠直接聽到顧客的聲音,促使 Toyota 在研發及產品召回皆能夠快速地回應需求,同時讓顧客的期望能夠直接傳達給 Toyota 內各個品質單位以及產品研發單位。
豐田章男與聽證會上坦承,Toyota 迷失在自我擴張,以極快的速度自我膨脹,忽略了創辦人安全→品質→產量三原則的優先順序。「這些重要原則出現了混淆,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停下來去思考、作出改進,我們聽從客戶意見以打造更優質汽車的基本立場也有些動搖。我們過快的發展速度令 Toyota 無法培育自己的成員與組織,Toyota 應當認識到這一點。這樣的狀況導致今天要面對召回事件,本人感到遺憾,並曾經遭遇意外的豐田車主表示歉意。」
的確,Toyota 於 2000 年時仍為世界第三大車廠,全年銷售數據落後於亞軍 Ford 集團更與冠軍之 GM 集團相差有 260 萬輛銷售量。直到 2004 年,Toyota 的 670 萬年銷售數字,以 27 萬輛差距,首度超越 Ford 集團晉身亞軍頭銜。這股延燒的銷售氣勢,更讓 Toyota 於 2006 年奪下世界第一大車廠的寶座,年度拼下 880 萬輛銷售成績、生產了 901 萬輛汽車產品,市場擴張程度為歷年罕見。
轉機誕生:全新建立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
因此 Toyota 回顧召回事件與所應改正的車輛研發流程缺陷,並針對改正要點對症下藥。有許多批評聲浪來自於,Toyota 對於產品過度自信,因而忽略消費者的投訴聲音,在過往所有的召回決定都是由 Toyota 公司內部客戶品質工程部下達的。該部門確認車輛是否存在技術故障,決定召回的必要性。但是,近日的問題反映出 Toyota 缺乏客戶觀點,市場反應聲響無法直接上達天聽,現地現物的基本要求尚未履行,肇生與市場背道而馳的結果。
未來,為了確保管理層能夠基於「消費者安全第一」的理念來做出負責任的決定,Toyota 利用「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讓管理層能夠及時了解到客戶的意見。在這套系統中,每一個區域能夠獨立做出必要的決定,以配合每個市場所反映的意見。此外,Toyota 亦將建立品質諮詢小組,由北美以及世界上其它地區的車輛專家組成,降低 Toyota 做出錯誤決定的機率。
打鐵趁熱的「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在 2010 年 3 月首次召開全球會議,該會議由豐田章男親自擔任主席,並由全球各地包含北美、歐洲、中國大陸、亞洲與大洋洲、中東拉美非洲地區與日本之 Chief Quality Officer 品管總指揮,構成委員會之組成成員,層級位階皆為當地市場社長級與品質相關人員,以劃分區域內外統整的現地精神,接收處理顧客意見與佈行 Toyota 中央之全球安全方針。
「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主司調查全球 Toyota 車輛品質問題,下達車輛召修決策,同時一步步檢測由車輛設計直到製成的各項品質環節,甚至到販賣、售後服務端與人力資源培訓。TMC 表示委員會將思考顧客立場,以分處不同區域之消費者角度來設想產品安全與品質,同時強化內外溝通與確保組織透明化。
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實際運作
議題 |
對策 |
召回和其他安全決策 |
|
加強情報收集 |
|
即時準確地揭露 |
|
產品安全和保證 |
|
人力資源 |
|
「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乃建基於全球市場的跨國特別組織,那麼 Toyota 集團內原有的品質管理組織,則稱為 Quality Group 品質團隊,麾下分為「Quality Division 品質保證部」掌管車輛研究分析、車輛保固等業務。「Customer Quality Engineering Divison 顧客品質工程部」負責與消費者對口,蒐集市場產品問題。「Customer Relations Division 顧客關係部」負責蒐集顧客投訴與抱怨。Quality Group 品質團隊與「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的關係類似於執行端與議會、資訊蒐集端。「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所反應的車輛品質相關問題與討論結果,將由 Quality Group 品質團隊進行施行改善。
強化 EDER 的徹底執行
若說「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的誕生,建立了 Toyota 集團市場品質控管與資料蒐集的新路徑,那麼 EDER 就是其中的細則施行精髓。縮寫 EDER 代表著 Early Detection and Early Resolution,類似中文所表示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在治療之前牽涉到的準備動作,也就是「早期發現」,代表著「全球品質特別委員會」與 Toyota 內部「Quality Group 品質團隊」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資訊的蒐集與分析上,利用架設的 Toyota 全球客戶意見網、客戶抱怨與地區技術人員、經銷體系意見蒐集,全面整合往上層通報。
當世界各地有車輛問題發生時,Toyota 地區經銷會首先派出專業人員進行現地現物的初步調查。在經過報告整合後,資訊將散播在 Toyota 總部如品質分部、研發中心、生產組裝廠等各相關單位,進行統整式的快速反應。無論就車輛缺陷、車輛召回、協力廠商的零件品質等,皆可快速進行反應。EDER 的執行效果,在 2010 年 10 月所發佈的 Toyota、Lexus 部份產品,煞車總泵末端橡膠皮碗組瑕疵召回事件中展現效率。Toyota Quality Division 品質保證部部長宮本真志表示,本次召回事件由瑕疵發現到召回執行,節省了 3 成的運作時間,這正是 EDER 的實踐成果。
每天在馬路上看見南來北往的繁忙車輛,讓我們都忘記了汽車產品有多麼複雜與精密,每一吋零件的微小瑕疵,皆有可能造成機械運作失靈。車輛的召修難以避免,這同時也是車廠責任的展現,那麼致力於召修過程的迅速確實與車輛研發生產時的錯誤避免,成為實際與相對重要的部分,接下來的 2 個章節,我們將討論到 Toyota 車輛研發與生產過程的品質管理與安全設計,並藉由親臨 Toyota 名古屋總部、東富士技術中心的實地採訪,深入淺出地介紹 Toyota 車輛打造的品質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