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i 徹底研究

2011年,BMW首度發表電動車子品牌的「BMW i」。初期許多人一度以為BMW i子品牌的成立,只不過是BMW對於次世代能源議題所展開的一項宣傳活動,就如同市場上絕大部份的品牌一般,電動車始終只是概念性產品,讓消費者得以遙想未來的投射罷了。沒想到,BMW玩真的!

從跳脫品牌既有設計思維的造型,永續與環保的材質運用,以及兼顧動力操控的工程設計,BMW i3,確確實實是一部劃時代的關鍵作品。從品牌佈建,新穎科技與材料科學的大量運用,到大手筆的全球同步發表,更證實了BMW對次世代能源的投入非常認真。

這2年間,U-CAR參與了BMW i3所有大小活動。U-CAR編輯團隊曾飛抵德國萊比錫,看BMW如何打造全球最大的碳纖維車體生產線,並提出完整的後勤維護方案。也曾抵達北京,參與全球三地同步舉辦的BMW i3發表盛宴;更在第一時間飛往荷蘭,試駕了量產版的BMW i3。

高昂的電池成本導致售價高昂,一直是電動車難以普及的市場因素。售價超過臺幣二百萬元的平價品牌電動車,的確讓市場難以消受,但一部二百多萬元的BMW電動車,至少還不怎麼突兀。BMW豪華品牌的定位,在電動車推動上,的確占了一些便宜。無論從全球或是臺灣市場來看,BMW i3都代表了汽車產業邁入全新視野。就請各位讀者,隨著U-CAR的腳步,回顧BMW在次世代能源科技發展的歷程,感受BMW i3這款永續未來的重要指標作品。
01

電動品牌i成立

BMW積極佈局未來

BMW在2011年2月下旬假德國慕尼黑,對外界宣佈子品牌「BMW i」正式成立,一如當時採用的「Born Electric」標語,i代表著品牌邁入電動車市場的決心,也是卡位替代能源、鋪路未來市場的重要棋步。而麾下首波產品的i3與i8,如今也已經邁入量產階段。

02

40年的涉獵

成就集團電動車款發展

BMW i之問世非神來一筆的決策,而是有著深厚技術基礎紮根,包含了Mini E、ActiveE,以及其他如機車、腳踏車等電動車款,雖然是近5年內才陸續揭示的事情,但從品牌研發的歷史脈絡來說,其實早在40年前的1972年,BMW就已經著手電動車款的研發,從1972年時以02 Series為基礎所打造的2輛電動車,就開啟了藍白廠徽的未來舞台。

03

日常使用與駕馭樂趣

i3及i8的動力配置

BMW i的首兩款作品i3與i8,分別是針對都會地區使用的載具,以及代表未來動感樂趣的新世代跑車,為了兩種不同目標,BMW為其採用不同的動力配置形式,i3採純電動配置,i8之動力系統則是搭載1.5升小排量汽油引擎,與電動馬達組合的Hybrid油電混合動力。

04

輕量化科技

兼具性能樂趣與效能優化

現今電池科技之瓶頸,在於效能無法如同科幻電影中的未來世界般暢行無阻,如何在性能與效能中取得絕佳平衡,是永續發展的最大癥結;而BMW i找到的解答,就是打造輕量化車體,透過輕量化的明星材料碳纖維,來打造i3車體,更大手筆的建立了碳纖維車體生產線。

05

寂靜的未來道路

BMW i3荷蘭試駕

不同於傳統內燃機的動力輸出方式,電動馬達有著隨傳隨到的輸出特性,也因此,純電驅動的BMW i3開起來究竟如何?是否能夠在兼顧替代能源的永續宗旨下,仍然將藍白廠徽令人著迷的駕馭樂趣蘊含其中?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我們先行與BMW i3有了親密接觸。

06

全面性的縝密設計

BMW i的安全防護與維修保固

碳纖維的維修、電池組的保固,都會是消費者購買前的重要考量,此外,當車輛發生意外時,現行交通救援系統是否足夠?維修工作能否順利進行?價格是否能讓消費者接受?與現行保險及金融系統的服務能否順利接軌?這些都是決定BMW i能不能成功商業化的關鍵。

07

鏈結人車與未來的關鍵

BMW ConnectedDrive

早上出門上班前,i3已經啟動並透過手機告知你,如果是高緯度地區,冬季發車前系統更會先行啟動空調,預先加溫電池組使其處於最佳工作溫度;導航系統不僅導引路線,更整合即時路況並用顏色告知以避開壅塞,這是ConnectedDrive與電動車的完美應用。

08

你的下一部BMW

會是電動車嗎?

從BMW i的成立,到i3與i8量產版本的推出,我們看到了BMW邁向電動車發展的決心,然而電動車的普及,關鍵除了維修保固、軟硬體建設搭配之外,合理售價同樣也是影響購買意願的重要條件之一。消費者接下來的問題便是:我應不應該買一輛電動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