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揚

撰文

BMW 提供

攝影

134,974

2011

10月

27

歷經 6 代車型傳承、1972 年德國 IAA 法蘭克福車展上首演、原廠底盤代號 E12 的 BMW 第 1 代 5 Series,雖然前身 New Class 便已奠定了整個車系的開發雛形,但 E12 5 Series 不但首度打破了 BMW 過去較無章法的命名方式,改以第 1 個數字表示車系,第 2 和第 3 個數字表示車型的排氣量,也開創了 5 Series 距今恰好 40 年的傳奇。

所以在正式進入 F10 世代、第 6 代 5 Series 的世界前,這一篇、我們想跟你一起回顧前 5 代 5 Series 的演變。

第 1 代 5 Series (原廠底盤代號 E12)
生產年份:1972~1981 年

1972 年秋,德國慕尼黑奧運剛剛結束,BMW 嶄新的總部也剛剛落成,就在此刻、IAA 法蘭克福車展上、BMW 推出了一款充滿跑格的 4 門房車、也就是第 1 代 5 Series 車型。

1962 年、BMW 以當時的 1500 車型為基礎,開發出一款名為「New Class」的車款,除了採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底盤設定,還搭載原廠代號 M10 的 4 缸引擎,是第 1 代 5 Series 的前身。

BMW 想打造一輛中型 4 門房車的想法始於 1950 年代末期,初衷其實只是希望可以在當時生產一輛可供 5 人輕鬆乘坐、且兼具駕駛樂趣的車款;於是 1962 年時、BMW 以當時的 1500 房車為基礎,開發出了一款被命名為「New Class」的車款,除了採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底盤設定,還搭載原廠代號 M10 的 4 缸引擎,而這款車便是第 1 代 5 Series 的前身。

BMW 推出的第 1 輛 5 Series 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 520,「5」代表車系類型、「20」則為該車型的排氣量,且寬廣的車窗、雙圓型頭燈與雙腎形水箱護罩等外觀設計一直沿用至今。

BMW 推出的第 1 輛 5 Series 為 520,「5」代表車系類型、「20」則為該車型的排氣量,搭載了一具可輸出 115 匹馬力的 2.0 升直列 4 缸引擎;造型上不但擁有非常寬廣的車窗,且採用了雙圓型頭燈、雙腎形水箱護罩與低腰線的車身設計、內部空間也較前身:New Class 來得更加開闊。

由於 520 推出後深受喜愛,BMW 不久之後便追加推出了排氣量 2.5 升、第一款採用 6 缸引擎的 525 (圖上),以及下圖加裝空力套件、能發揮 218 匹馬力的 M535i 等車型。

1973 年、由於 520 車型推出之後深受消費者喜愛,所以 BMW 不久之後便追加推出了排氣量 2.5 升、馬力輸出提升到 150 匹的 525,也是第一款採用 6 缸引擎 5 Series。第一代 5 系列汽車的生產一直持續到 1982 年,總共生產多達 699,094 輛,配備過 6 種引擎,包括 518 上可輸出 90 匹馬力的 1.8 升直列 4 缸引擎,以及 M535i 上能發揮 218 匹馬力的直列 6 缸引擎等,也讓 BMW 在該級距中的汽車銷量足足增加了一倍之多,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中型房車。

第 2 代 5 Series (原廠底盤代號 E28)
生產年份:1981~1988 年

隨著第 1 代 5 Series 的生產於 1981 年劃下休止符,原廠底盤代號 E28 的第 2 代 5 Series 也在此時登場,新車外觀不但延續採用了第 1 代 5 Series 上的雙圓型頭燈、雙腎形水箱護罩與低腰線的車身設計,且車內空間再次提升,輪廓方面更為動感、細節處理也較為成熟,外型亦更符合空氣力學效應。

原廠底盤代號 E28 的第 2 代 5 Series 發表於 1981 年,新車外觀不但延續了第 1 代 5 Series 上的雙圓型頭燈、雙腎形水箱護罩與低腰線的車身設計,且車內空間也再次提升,更符合中型豪華房車的設定。

1981 至 1987 年間、第 2 代 5 Series 不但一共生產了 722,328 輛之多,而且沿用 BMW 新命名方式的第 2 代 5 Series,除了同樣是以搭載 1.8 升 4 缸引擎、可輸出 90~105 匹馬力的 518 車系為入門外,旗下並有 520i、524d、525i、528i 及 535i 等各種排氣量及輸出馬力數值各異的車型,還首次推出 M 家族性能車款:M5。

以第 2 代 5 Series 為基礎、由原廠 Motorsport 賽車部門負責開發的第 1 代 M5,發表於 1984 年,是性能房車的濫觴,歐規車型除了擁有高達 282 匹最大馬力的輸出外,更只需短短 6.2 秒便能完成 0~100km/h 的加速衝刺。

以第 2 代 5 Series 為基礎、由原廠 Motorsport 賽車部門負責開發的第 1 代 M5,發表於 1984 年的荷蘭阿姆斯特丹車展,歐規車型採用擁有 282 匹馬力、代號 M88/3 的引擎,稍晚推出的美規車型則向 M1 跑車借來原廠代號 S38 的 3.5 升直列 6 缸引擎,且調校至 260 匹馬力,外型更為誇張兇悍,不但是 BMW 首度推出性能訴求的 4 門房車,也是性能房車級距的濫觴。其中,歐規車型除了擁有高達 282 匹最大馬力的輸出外,也只需短短 6.2 秒便能完成 0~100km/h 的加速衝刺,極速更高達 246km/h,而這樣的數據表現,恐怕就算現在許多 3.0 升中型房車都還望塵莫及。

第 3 代 5 Series (原廠底盤代號 E34)
生產年份:1988~1996 年

誕生於 1988 年的第 3 代 5 Series,原廠底盤代號 E34,新車除了很明顯地加大車身尺碼與內裝空間外,設計上大致仍延續著前二代車型的 DNA,依舊搭載了熟悉的雙圓型頭燈、雙腎形水箱護罩與低腰線的車身設計,但風格上已更加成熟、穩重,且同樣採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底盤設定,安全系統則是搭載了當時仍不算普及的多具氣囊、4 輪 ABS 防鎖死剎車系統和循跡控制系統等。

1988 年發表的第 3 代 5 Series,原廠底盤代號 E34,外觀上雖然大致仍延續著前二代車型的 DNA,配置了熟悉的雙圓型頭燈、雙腎形水箱護罩與低腰線的車身設計,但整體風格上已更加成熟、穩重。

生產週期從 1988 至 1996 年的第 3 代 5 Series,總生產數量高達 1,333,438 輛,生產的車型則是也從入門的 518i 開始,且陸續還推出 520i、524d、525i、528i 及 535i 等各種排氣量及輸出馬力數值各異的車型,且首度推出 5 Series Touring 旅行車型,並於部分寒冷國家市場提供搭載 4 輪驅動系統的車型,而且不能免俗地,以 E34 底盤再次推出第 2 代 M5。

1989 年推出的第 2 代 M5,其實是以第 3 代 5 Series 中的 535i 調校而來,並有前期與後期兩種車型,是當時市場上性能最強悍的 4 門房車之一。

1989 年推出的第 2 代 M5,其實是以 535i 加以重新調校而來,並有前期與後期兩種車型,前期型第 2 代 M5 採用的是源自第 1 代 M5 的動力系統,但已將直列 6 缸引擎的排氣量擴缸至 3,535c.c.,可輸出 315 匹最大馬力;1991 年推出的後期型第 2 代 M5,則是再將排氣量加至 3.8 升,動力更高達 340 匹之譜,是當時性能最強悍的 4 門房車之一。

第 4 代 5 Series (原廠底盤代號 E39)
生產年份:1995~2003 年

1995 年於德國 IAA 法蘭克福車展上發表的第 4 代 5 Series、原廠底盤代號 E39,不但在其生產的時間內,寫下了總銷售量高達 1,533,123 輛的成績,而且全球獲獎無數,曾被譽為是 BMW「最成功的 5 Series」。

1995 年推出的第 4 代 5 Series、原廠底盤代號 E39,不但有基本的 4 門房車車型,也有實用的旅行車型和性能代表:M5,總銷售量高達 1,533,123 輛,曾被譽為是 BMW「最成功的 5 Series」。

原廠底盤代號 E39 的第 4 代 5 Series,不但在車體製造上首度大量採用鋁合金等輕量化材質,且更加重視空氣力學效應,將風阻係數壓低至 0.28 Cd 值,可大幅降低油耗與行進風切聲,而且在造型設計上,雖然仍舊可以看見 BMW 傳統的雙腎形水箱護罩與低腰線車身,但雙圓型頭燈已被巧妙地整合於頭燈組內,後期型的 E39 5 Series 還率先採用了光環型頭燈,且一直沿用至今天的 F10 世代 5 Series。

原廠底盤代號 E39 的第 4 代 5 Series,造型設計上仍舊可以看見 BMW 傳統的雙腎形水箱護罩與低腰線車身,但雙圓型頭燈已被巧妙地整合於頭燈組內,後期型的 E39 5 Series 還率先採用了光環型頭燈,且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E39 世代也是 BMW 第一次推出新車型時、沒有在 5 Series 車型上提供 4 缸引擎,改為全數由直列 6 缸或 V8、V10 引擎所取代;所以無論 523i 或 528i,甚至是 1996 年才追加推出的入門車型:擁有 150 匹馬力的 520,都是搭載直列 6 缸引擎,直到 E39 520d 的推出,才終於出現搭載直列 4 缸引擎的車型。

以 E39 底盤開發的第 3 代 M5,搭載了排氣量 5.0 升的 V8 引擎,擁有高達 400 匹的驚人輸出,0~100km/h 更只需 5.3 秒,再次重新改寫性能房車的標準。

至於衍生車型的開發方面,E39 5 Series 除了也擁有 Touring 旅行車款外,第 3 代 M5 也對應著 E39 底盤而生,不但搭載了排氣量 5.0 升的 V8 引擎,並擁有高達 400 匹的驚人馬力輸出外,0~100km/h 更只需 5.3 秒,再次重新改寫性能房車的標準。

第 5 代 5 Series (原廠底盤代號 E60)
生產年份:2003~2010 年

2003 年 9 月德國 IAA 法蘭克福車展發表的第 5 代 5 Series,原廠底盤代號 E60,外型雖然在當年前任 BMW 集團設計總監 Chris Bangle 的操刀下,完全跳脫前代車型的設計、改走前衛風格,但雙圓頭燈、雙腎形水箱護罩與低腰線的傳統設計元素依舊存在,所以即使新車是由 BMW 工程團隊重新開發出來的產品、導入了許多新穎的技術,但車迷一樣可以很清楚地辨識出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 5 Series。

2003 年 9 月發表的第 5 代 5 Series,原廠底盤代號 E60,外型雖然在當年前任 BMW 集團設計總監 Chris Bangle 的操刀下,完全跳脫過去的設計,但雙圓頭燈、雙腎形水箱護罩與低腰線的傳統設計元素依舊存在。

首先在車體打造部份,第 5 代 5 Series 是混合使用鋁合金材料與高剛鋼材打造而成,而且不論引擎蓋、引擎室結構、前葉子板,乃至於直列 6 缸引擎,都是以鋁合金所打造,所以可以在尺寸放大的同時,將重量進一步減輕,並達到最佳的重量分配比例:前、後軸配重保持在良好的 50:50。

第 5 代 5 Series 的車體是以混合使用鋁合金材料與高剛鋼材所打造而成,且引擎蓋、引擎室結構、前葉子板,乃至於直列 6 缸引擎,都是以鋁合金所打造,前、後軸重量分配比例為 50:50;且底盤大量導入電子設備,不但配置有主動式轉向系統,當側向加速感知器測得車輛正在彎道行駛時,左右系統將會連結,讓車身保持平穩。

除了車體打造技術改進外,第 5 代 5 Series 還大量導入電子設備,不但配置有主動式轉向系統,能依車速改變轉向輔助系統的輔助力道大小及方向機轉向齒比等,當側向加速感知器測得車輛正在彎道行駛時,左右系統將會連結,發揮良好的防傾桿功能,讓車身保持平穩的動態,循跡控制系統則能依車主選擇模式,提供不同程度的車輪打滑容忍度,豐富駕駛樂趣。

加大尺寸的車室內,BMW 則是替第 5 代 5 Series 配置了 iDrive 系統,並搭載有抬頭顯示器等科技,讓駕駛人可以同時掌握路況與車況,不用低頭檢視儀錶,提高行車安全。

BMW 不但替第 5 代 5 Series 設計了一個寬敞舒適的駕駛環境,且替它裝上了 iDrive 系統,並搭載有抬頭顯示器等科技,讓駕駛人可以同時掌握路況與車況,提高行車安全。

至於精彩的動力選單上,維持前置引擎、後輪驅動底盤設定的第 5 代 5 Series,則是一口氣提供有 520i、523i、525i、530i 及 550i 等汽油引擎車型,和 520d、525d、530d 與 535d 共 4 款柴油引擎車型,以及搭載 5.0 升 V10 引擎、擁有 507 匹馬力的 5 Series 性能指標:M5,且擁有多款 5 Series Touring 旅行車型提供,少數車型還有 4 輪驅動底盤 (525xi、528xi、530xi、535xi、525xd 與 530xd) 可搭配,且一直生產到 2010 年,才被接下來本次徹底研究想要介紹的第 6 代 5 Series 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