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撰文

Toyota 提供

攝影

107,735

2013

10月

2

2013 年 9 月 5 日,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TMC) 發布一項值得欣喜的重大消息,那就是旗下最暢銷的 Corolla 車系,自 1966 年第 1 代發表以來總共累積銷量正式突破 4,000 萬輛,目前尚無人打破這項紀錄,換句話說,Toyota Corolla 是全球銷售第一、最受歡迎的車款。

自 1966 年第 1 代車型 (圖左) 發表以來,Corolla 車系總共累積銷量已突破 4,000 萬輛,目前尚無人打破這項紀錄,換句話說,Corolla 車系正是全球銷售第一、最受歡迎的車款。

在臺灣,國人接觸到 Corolla 的時間較晚,最早是在 1989 年由和泰汽車引進的第 6 代 Corolla,當時為美規式樣,而後在 2001 年,由國瑞汽車首度以國產化的方式在臺組裝生產第 9 代車型,並持續熱銷至今,如今最新款已是第 11 代車型。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帶你重返 1960 年代,去了解 Corolla 的誕生過程,以及每一世代的演化重點,看看這款車如何一步一腳印地壯大市場,成為全球最成功的量產市售車。

豐田傳奇車系,行銷超過 150 個國家

每一個汽車品牌,總是有一號靈魂車款,它的強勢地位足以與品牌畫上等號,更支撐起全品牌的全球銷售量,而對全球第一大汽車製造廠 Toyota 來說,旗下 Corolla 車型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時光回溯至 1960 年代,Toyota 集團高層決定研發一款人人買得起的房車,除了價格經濟外,更要具備足夠的乘坐空間與省油的引擎,以應廣大消費者所需。1966 年 9 月,Toyota 位於愛知縣的 Takaoka 新廠房落成,該廠就是專門用來組裝生產這輛全新家庭房車;2 個月後、新車正式下線,它,就是第 1 代 Toyota Corolla。Corolla 打從一開始就被定位為「全球戰略車」,因此在日本上市的同時,澳洲也同步上市,同時間,Toyota 已談妥海外投資設廠的事宜,於 1972 年在泰國及南非生產 Corolla。Corolla 的市場反應超乎預期,在這名得力助手加持下,Toyota 的年產量由過去的 48 萬輛暴增至 110 萬輛。

Corolla 打從一開始就被 Toyota 原廠定位為「全球戰略車」,因此在新車上市之後,往往還會針對不同市場之需求和喜好,衍生出不同的車型。

當然,Toyota 深知北美才是最大汽車市場,當時的美國人對日本人抱有歧視心態,Toyota 也是經過一番波折才克服,在 1968 年 4、5 月將 Corolla 送入北美與加拿大兩大市場。眾所皆知,美國文化就是碩大便是美,對於 Corolla 這類輕巧經濟的小型車並不感興趣;然而 Corolla 意外地在北美地區獲得極大好評,在 1970 年,Corolla 全球累計銷量正式達到 100 萬輛,畫下嶄新的里程碑。1997 年,這時候的 Corolla 已經進化到第 8 代車型,全球累計銷量達到 2,265 萬輛,擠下歐美廠牌,正式獲得全球銷量第一的殊榮。

發展至 2002 年,Corolla 維持穩定的年銷 100 萬輛的規模,持續穩坐市場一哥的位置,現在,Corolla 在全球共有 15 個生產基地(包含臺灣國瑞工廠)、行銷超過 150 個國家,堪稱史上最成功的全球戰略車。

緊接著,我們將過去 10 個世代的 Toyota Corolla 進行瀏覽介紹。由於 Corolla 是為全球戰略車款,為了滿足日本、美國、歐洲、亞太等地區消費者的喜好,因此後期 Corolla 衍伸出多種日規、美規、歐規等造型版本,且風格差異極大,以下我們介紹的歷代 Corolla,則統一以日規車型進行解說。

第 1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1966~1970 年

Corolla 的前身,是 Toyota 於 1961 年推出的一款經濟小車:Publica,從字面上就可以得知,它是一輛適合普羅大眾的車款。Publica 雖然價格不貴 (約是當年日本上班族平均月薪的 14 倍),但銷量始終沒有起色,Toyota 高層將矛頭指向過於陽春而無法吸引消費者。因此,一項符合大眾家庭需求、但擁有更豪華與運動化的新車計畫就此展開,歷經決策、設計、闢廠生產等過程,這輛車在 1966 年於日本發表,它正是第一代 Corolla (花冠)。

第 1 代 Corolla 由 Tatsuo Hasegawa 主導設計,初期便搭載 1.1 升 K 系列引擎,較當時多數車款採用的 1.0L 多了 0.1L 的優勢,擁有 60 匹/8.5 公斤米的動力,

第 1 代 Corolla 由 Tatsuo Hasegawa 主導設計,一開始僅生產兩門車型,而後又增加四門與 Van 兩種車款。這款新車擁有舒適的獨立座椅及寬敞後座,起初搭載 1.1 升 K 系列引擎,較當時多數車款採用的 1.0 升引擎多了 0.1 公升的優勢,擁有 60 匹/8.5 公斤米的動力,後期引擎更擴缸至 1.2 升,性能再提升至 68 匹/9.5 公斤米。在變速箱方面,第 1 代 Corolla 即採用了落地式的 4 速手排或可選擇 2 速自排系統,前懸吊採用寧靜的麥佛遜設計。

由於第 1 代 Corolla 即計畫在推出後的兩年外銷至北美與加拿大,因此在安全系統方面配備有前輪碟煞系統、三點式安全帶、頭枕、具撞擊緩衝效果的方向盤等。

第 2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1970~1974 年

第 2 代 Corolla 同樣由 Tatsuo Hasegawa 擔任總擔當,產品以強化舒適性、增強性能表現為開發重點,因此第 2 代車身尺碼放大,使車室空間更寬敞,具 AM/FM 的收音機及空調系統都是新導入的配備,另外還首度增加 Coupe 雙門車款。動力方面,第 2 代 Corolla 初期沿用 1 代的 1.2 升 3K 系列引擎,後來換裝全新 1.4 升 T 系列引擎,擁有 86 匹/11.7 公斤米最大輸出,另外還有搭載雙化油器的 T-B 與高壓縮比 T-D 高性能引擎供選擇。

第 2 代 Corolla 同樣由 Tatsuo Hasegawa 擔任總擔當,產品以強化舒適性、增強性能表現為開發重點,因此車身尺碼放大,使車室空間更寬敞。

第 2 代 Corolla 還有一項重點,那就是首次推出 Corolla Levin (1972 年) 高性能車型,這款車出自一群喜愛拉力賽的設計團隊,引擎採用新開發的 2T-G 1.6 升 DOHC 雙凸輪軸設計,最大輸出大幅提高到 115 匹/14.5 公斤米。另外,附 OD 檔之 5 速自排變速箱可供高性能車款選用,底盤部分則增加前懸吊穩定桿與加大後懸葉片彈簧長度,使其舒適性與穩定性都較前代提升許多。

第 3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1974~1979 年

第 3 代 Corolla 由 Shirou Sasaki 擔任總工程設計師,他指示新車必須擁有好的舒適、安全與燃油經濟性,同時為因應大幅提高的外銷市場,在性能與環保上都有更高的標準。車型方面,第 3 代 Corolla 先後增加了無 B 柱設計之 Hard-Top 可卸式硬頂車型,以及所謂 Liftback 的多功能掀背車款,這兩款車是 Corolla 定位提升的重要指標,且深獲北美消費者喜愛,Corolla 的外銷量也在此時激增。

第 3 代 Corolla 由 Shirou Sasaki 擔任總工程設計師,擁有好的舒適、安全與燃油經濟性,且增加了無 B 柱設計之 Hard-Top 可卸式硬頂車型,以及 Liftback 掀背車款。

在引擎系統上,為因應日本當地與北美市場逐漸受重視的環保議題,政府在排放上制訂更嚴苛的標準,因此 Toyota 特別增設引擎排氣小組來解決此項問題,在 1.4 升 T-U 與 1.6 升 2T-U 引擎上增加觸媒設計。另外引擎性能也有升級,1.6 升 12T-U 引擎擁有 88 匹/13.3 公斤米的動力,搭載於 Levin 性能車款上的動力更在後期增加 EFI 電子噴射系統,型號為 2T-GEU,擁有 110 匹/14.5 公斤米最大輸出,另有加裝 3 way 觸媒轉換器的新引擎,再提升到 115 匹。同時,3 速自排變速箱與可變齒比轉向結構都是第 3 代 Corolla 新增科技,而為了通過北美嚴格的安全標準,第 3 代 Corolla 的車體剛性又進行了強化。

第 4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1979~1983 年

第 4 代 Corolla 推出時正值石油危機,因此在新車研發上針對節能性特別下足苦工,例如引擎輕量化與流體力學的概念都在此時產生。Toyota 在位於 Higashi-Fuji Technical Center 的風洞測試單位,花費近 400 小時進行第 4 代 Corolla 的風阻測試,其中外銷歐洲的車型以廂型加上銳利線條的設計,創下 0.35Cd 的超低風阻。

第 4 代 Corolla 推出時正值石油危機,因此在新車研發上針對節能性特別下足苦工,花費近 400 小時進行風阻測試,其中外銷歐洲的車型以廂型加上銳利線條的設計,創下 0.35Cd 的超低風阻。

動力系統上,第 4 代 Corolla 新增 1.8 升 OHV 13T-U 引擎與 1.8 升 OHC 1C 柴油引擎,而在 1981 年,針對 1.3 升 4K-U 與 1.5 升 3A-U 引擎進行 LASRE (Light-weight Advanced Super Response Engine) 升級工程,提供更均衡的扭力表現;在 Levin 車型上,則是升級 5 速手排變速系統。第 4 代 Corolla 的底盤加強穩定性,運動車型更加裝防傾桿減少車身晃動,另外剎車系統升級,Levin 更採用當時同級唯一的四輪碟煞系統,轉向系統則改採更精準的齒條小齒輪設計,提供更卓越的操控性能。

至 1983 年,Corolla 已行銷全球 116 個國家,外銷總量達 473 萬輛,包含日本當地的銷售台數,正式邁入 1 千萬台的里程碑。

Corolla 的高品質與高性能持續在海外市場發揚光大,在 1979 到 1982 年間,全球累計銷量正式超越 Volkswagen Golf,成為銷售第一的車款,而這個紀錄也持續到今天。至 1983 年,Corolla 已行銷全球 116 個國家,外銷總量達 473 萬輛,包含日本當地的銷售台數,正式邁入 1 千萬台的里程碑。

第 5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1983~1987 年

第 5 代 Corolla 由 Fumio Agetsuma 主導開發,在機械結構上的最大進化,在於導入全新的 FF (前置引擎、前輪驅動) 傳動設計,此種設計可大幅增加乘坐空間,提升乘客舒適性,在高速穩定性與易於駕駛的特性上,也都比傳統 FR (前置引擎、後輪驅動) 出色。針對車身型式的不同,房車車型採用 FF 驅動方式,而較具操控樂趣的 FR 設定則持續保留在 Coupe 車款上,形成雙驅動型式並行銷售的模式。

第 5 代 Corolla 由 Fumio Agetsuma 主導開發,導入 FF (前置引擎、前輪驅動) 傳動設計,但針對車身型式不同,房車車型採用 FF 驅動方式,而較具操控樂趣的 FR 設定則持續保留在 Coupe 車款上。

在 Fumio Agetsuma 的領導下,第 5 代 Corolla 朝向更高級的市場定位,因此新車特別加強 NVH (Noise、Vibration、Harshness) 噪音、震動與聲振粗糙度的寧靜制震工程,使行車品質更精緻,同時也因應時勢所趨,在運動型車款上加入年輕、個性元素,符合市場期待。在動力方面,新增 1.6 升 4A-ELU 汽油引擎,後期高性能車款則搭載 1.3 升 2A-LU 及 1.5 升 4A-GELU 引擎,高性能款式則有 1.5 升及 1.6 升共兩種選擇。在變速系統上,增加 lock-up 功能之 4 速自排、提供更優異的性能表現。懸吊方面,因應 FF 驅動設計,前懸吊採用新設計的麥佛遜結構,後懸吊則更改為雙連桿,具有更舒適穩定的操控表現。

第 5 代 Corolla 在便利配備上大幅進化,如間歇雨刷、自動空調、中控鎖、電動窗、電動後視鏡、天窗等,另外後座配備分離傾倒設計,使空間使用彈性更高。

第 6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1987~1991 年

第 6 代 Corolla 追求的是高科技機械系統與更人性舒適的內裝設計,動力部分將 DOHC 雙凸輪軸引擎進行普及,為了確保耐用性,強調以引擎轉速 6,000 轉高轉速長時間運轉測試,另外在品質上的要求訂下更嚴格的標準,審慎對零件供應商要求把關,也因為採批量方式訂購零組件,因此高昂的技術得以用低成本取得,使 Corolla 維持其經濟的價格。引擎提供進化的 1.3 升、1.5 升、1.6 升與 1.8 升等多種款式,後期針對四輪驅動車型提供馬力更強勁的 2.0 升引擎。

第 6 代 Corolla 追求的是高科技機械系統與更人性舒適的內裝設計,動力部分將 DOHC 雙凸輪軸引擎進行普及,除全面改採 FF 設計外,另新研發全時 4WD 車款。

第 6 代 Corolla 不再使用 FR 後輪驅動架構,除全面改採 FF 設計外,另新研發全時 4WD 車款。在手排車型上搭載機械式中差鎖定結構,而自排車型則使用 High-matic 電子液壓控制系統,可自動偵測打滑情形,將動力輸往後輪。另外、柴油引擎則對應另一種黏性耦合差速器。此外,電子懸吊系統也首度出現在第 6 代 Corolla,可變式阻尼能切換軟、硬兩種模式,或以 Auto 模式主動偵測路況以隨機調節,科技水平極高。

第 6 代 Corolla 打著「超越 Corolla 的 Corolla」的口號登場,且發表初期就一口氣同時推出 4 門房車、3 門/5 門掀背車與 Corolla Levin 雙門跑車 4 種車型。

第 6 代 Corolla 的內裝舒適性更佳,以天鵝絨及針織布打造的座艙擁有絕佳觸感,座椅也加入多向可調功能,且融入人體工學腰靠設計,使乘坐舒適性更佳。電動窗的開關也加入集中化概念,後窗除霧裝置、遮陽板化妝鏡與多處的置物空間也都在此時成形。

第 7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1991~1995 年

第 7 代 Corolla 推出時正巧碰上日本經濟蕭條,包含汽車在內的各種消費市場都出現消費緊縮,新車在此嚴峻環境下也受到影響,銷售量不如預期出色,但是在為期 4 年的週期中仍繳出 240 萬輛的產量。可是就產品本質上,第 7 代 Corolla 可說達到另一個巔峰,工程師更注重引擎與懸吊系統的整合搭配,以期更出色的駕駛表現,因此特別加強蜿蜒道路的測試作業,讓第 7 代 Corolla 無論是平穩度或寧靜度上都達到更高水準。

第 7 代 Corolla 推出時正巧碰上日本經濟蕭條,銷售量不如預期,但是在為期 4 年的週期中仍繳出 240 萬輛的產量,可是就產品本質上,第 7 代 Corolla 可說達到另一個巔峰。

引擎方面則是全面 EFI 電子噴射化,DOHC 雙凸輪軸引擎的大量導入,使第 7 代 Corolla 的動力及節能表現更卓越。其中一具 1.6 升 4A-FE 引擎採用每缸 5 汽門的特殊結構,搭配上雙排氣歧管,擁有 115 匹/15 公斤米最大輸出;後期更進化到 4 只獨立節流閥與 VVT 可變氣門正時機構,最大動力大幅提升到 170 匹/21 公斤米。

由於旅行車款越來越受市場歡迎,所以第 7 代 Corolla 同樣也提供了旅行車款供消費者選購,且還有 4 門房車和雙門跑車車型。

第 7 代 Corolla 的底盤結構沿用自第 6 代,除針對支臂等細節修正外,電子懸吊系統也增加 Normal 模式,形成三段可調設計。配備部分則加入車速感應上鎖功能、自動啟閉式頭燈,至於 Keyless 免鑰匙系統更早在當年就已運用;安全部份則首度配備 ABS 與 SRS 氣囊輔助系統。

第 8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1995~2000 年

日本經濟不景氣自 90 年代初期開始,這也影響了第 8 代 Corolla 的開發過程,當時擔任總工程設計師的 Takayasu Honda,並未將心力投入在引擎與電子系統的進化上,而是追求人、車、環境的和諧,從尺碼實用性、環保材的使用、高效率引擎、高規格安全性等面向著手。

第 8 代 Corolla 的總工程設計師 Takayasu Honda,在新車開發上是追求人、車、環境的和諧,從尺碼實用性、環保材的使用、高效率引擎和高規格安全性等面向著手。

第 8 代 Corolla 在車型編制上,主要在 1997 年增加 MPV 車款,日規版名為 Corolla Spacio,在歐洲則以 Corolla Verso 之名銷售,內部空間視市場不同,而有雙排座與三排座設定,在 RV 休旅車興盛的那個年代,該車型獲得市場熱烈迴響。第 8 代 Corolla 在引擎與底盤系統上大抵沿用以往,沒有革命性的突破,倒是在運動車款上加入前軸 LSD 限滑差速器,該裝置能降低轉向不足情況,使過彎速度更快,此外,Recaro 跑車座椅也首度出現在性能車款上。

第 8 代 Corolla 的新車設計主要著墨於讓新車更超值,因此新車不但空間較前代車款更加寬敞、也擁有更舒適的乘坐品質,但車價卻沒有明顯增加。

第 8 代 Corolla 在安全性上有更高的要求,如車門防撞鋼樑的導入,在結構與材質上經過反覆測試,而車頭與車尾的撞擊潰縮表現也較第 7 代車型更高,以確保碰撞時車艙的完整性,搭配 SRS 與三點式預縮安全帶等配備,在日本與美國創下小型房車最高安全標準。

第 9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2000~2006 年

進入 21 世紀,日本經濟依舊蕭條,新車銷量持續不振,車廠均面臨新車銷售的嚴苛挑戰,就連 Toyota 也不例外。面臨第 7 代與第 8 代 Corolla 無法延續前幾代的銷量成長下,其實 Toyota 高層曾考慮終止這塊豐田金招牌的生產,但最後第 9 代 Corolla 的產品總擔當 Takeshi Yoshida 否決這項計畫,他認為 Corolla 是一款有歷史性的車款,需要拋開以往的束縛從頭做起,因此,從頭開始創造新的價值,就成為第 9 代 Corolla 的使命。

雖然 Toyota 高層曾考慮終止生產 Corolla,但第 9 代 Corolla 的產品總擔當 Takeshi Yoshida 否決這項計畫,因為他認為 Corolla 是一款有歷史性的車款,遂從頭替它開始創造新的價值。圖為國產的 9 代 Corolla Altis。

引擎效率的提升,是第 9 代 Corolla 的一大關鍵,全車系引入 VVT-i 可變氣門正時系統,另有一具 2ZZ-GE 引擎採用科技層次更高的 VVTL-i 技術,利用可變氣門揚程來增進動力輸出,創造出 190 匹超大動力,變速箱則進化至 4 速 Super ECT 自排系統,具有更聰明的換檔模式與平順的加速反應,讓行車舒適性更上層樓。

為節省油耗,第 9 代 Corolla 率先使用 EPS 電動輔助轉向系統,搭配上底盤平整化之空力設計,提升整體油耗表現。同樣的,第 9 代 Corolla 對於安全性更為要求,首度導入 VSC 車輛動態穩定系統與 TRC 循跡防滑控制系統,車內如 A 柱與側邊橫樑則以具緩衝效果的材質填充,達到撞擊緩衝功能,另外座椅也加入 WIL 頸椎傷害緩和設計。

第 10 代 Corolla
生產年份:2006~2013 年

更積極地佈局歐洲市場,是 Toyota 近年來的市場策略,因此第 10 代 Corolla 的總工程師 Soichiro Okudaira,將更多的歐風注入新車上,第 10 代 Corolla 也就擁有日規、美規、歐規等更豐富的多變的產品造型。

第 10 代 Corolla 相較於第 9 代車型的進化並不算大,在系統結構上有許多相同之處,不過 2010 年和泰汽車推出小改款車型後,將 1.8 升引擎更換為具 Dual VVT-i 雙可變氣門正時系統的 2ZR-FE 引擎,變速箱則使用 CVT-i 智慧型無段變速系統,當時創下同級車最佳的 18.2km/L 平均油耗表現。

嚴格來說,第 10 代 Corolla 相較於第 9 代車型的進化並不算大,在系統結構上有許多相同之處,而是就各方面加以優化。不過第 10 代 Corolla 對臺灣消費者卻有重要的意義,在 2010 年和泰汽車推出的小改款車型,將 1.8 升引擎更換為具 Dual VVT-i 雙可變氣門正時系統的 2ZR-FE 引擎,變速箱則使用 CVT-i 智慧型無段變速系統,當時創下同級車最佳的 18.2km/L 平均油耗表現。

由於臺灣自 2008 年起邁入高油價時代,當時省油性成為家庭購車時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後期型第 10 代 Corolla 也就創下史無前例的暢銷表現,在同級距中,更占據六成的市場佔有率,可說是國內市場上最成功的車款。

第 10 代 Corolla 的總工程師 Soichiro Okudaira,將更多的歐風注入新車上,第 10 代 Corolla 也就擁有日規、美規、歐規等更豐富的多變的產品造型。

至於,第 11 代 Corolla 是否能夠繼續其市場 No.1 的地位,接下來我們將針對這款新車的造型、內裝、傳動、安全等面向進行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