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安

撰文

Škoda 協力

攝影

37,162

2012

10月

14

即使Škoda 是個擁有百年歷史的車廠,但它們在外觀設計與安全科技領域中卻一直推陳出新,不但首先在旗艦車款:Superb 上,採用了可兼顧美型與實用性的掀背式車身設計,並打造出車身外型時尚、靈巧,卻擁有充足空間的 Yeti 等車型,且擁有 Parking Assistant 停車輔助、EBV 電子煞車力分配控制、ESBS 電子穩定煞車系統、MSR 引擎循跡控制、ASR 循跡防滑系統、AFM 行車紀錄評估等豐富的安全配備,總是走在設計與安全領域的前端。

波西米亞造車哲學,Škoda 現代化造型設計脈絡

要談到Škoda 的設計與科技,那麼就不得不提到與 Volkswagen 合作之後開始有的變化,在擁有母集團的龐大資源加持之下,Škoda 往後開始推出的產品不論是外觀設計、內裝鋪陳、安全科技、實用價值等面向,皆一步步的朝著現代化之路邁進,另外,我們在Škoda 原廠口中常聽見所秉持的波希米亞精神,究竟什麼是波希米亞。

其實,波希米亞 (捷克語:Čechy、法語:Bohême、拉丁語:Bohemia) 在地理上,原本代表古中歐的一個地名,其所在位置約略就是現今包含捷克首都布拉格在內的捷克中西部地區,不過現今「波希米亞」一字的意義,大多是指受到波希米亞主義影響的文藝浪漫不羈情懷。

Škoda 設計概念中巧妙結合波希米亞代表的兩種寓意:車廠發跡的地緣關係,以及浪漫思潮與人文時尚。替自家產品創造出結合中歐地區民風古樸純然、卻又富饒人文氣息的獨到風格。

而Škoda 則是巧妙結合波希米亞所代表的兩種寓意:車廠發跡的地緣關係,以及浪漫思潮與人文時尚,替自家產品創造出結合中歐地區民風古樸純然、卻又富饒人文氣息的獨到美學。簡單、無拘束卻又可以讓人一眼辨明特殊風格,就是Škoda 帶來的波希米亞造車哲學。

稍微了解Škoda 車款設計精神之後,那麼接下來就先從近代作品的造型設計走向開始看起,而加入 Volkswagen 集團後共同推出的第一款作品:Octavia,脫胎換骨、重新復出的新世代設計,相當具有指標意義。

打開設計新篇章-Octavia 復出

如果說與 Volkswagen 集團的合作,是Škoda 邁向全球現代化車廠的精神指標,那麼讓曾消失在歷史洪流的 Octavia 重獲新生,那就是重整戰力之後發出的第一砲。

事實上重新推出 Ocatavia 的念頭早在與 Volkswagen 整併初期產生,當時原廠極欲在全球車壇中重新闖出知名度,到了 1992 年原廠看見第 3 代 Volkswagen Golf 在市場上的成功,於是決定以其底盤基礎來開發一款尺碼更大的車款,新世代的 Octavia 便一步步的朝著量產之路邁進,而這也是Škoda 旗下第一款與 Volkswagen 共用平台的產品。

如果說與 Volkswagen 集團的合作,是Škoda 邁向全球現代化車廠的精神指標,那麼讓曾消失在歷史洪流的 Octavia 重獲新生,那就是重整戰力之後發出的第一砲。

若是光就外型設計來看,第 1 代 Octavia 走向明顯與當時的 Felicia 截然不同。在 Octavia 重獲新生之前,擔綱銷售主力的 Felicia、外觀設計明顯受到義大利名設計師 Bertone (博通) 所操刀的 Favorit 車系所影響,全車皆以簡潔俐落的線條來詮釋當時的設計美學,車頭上不見如現今車款的大型水箱護罩設計,飛箭廠徽也只是低調的落於一旁,而這樣的設計,其實也是 Bertone 當年參與多款法系車設計的普遍概念。直到 Volkswagen 集團入主,這樣的設計脈絡才開始有了轉變。

加入 Volkswagen 集團之前,擔綱銷售主力的 Felicia (Favroit) 、外觀設計明顯受到義大利名設計師 Bertone (博通) 所操刀的 Favorit 車系所影響,與第 1 代 Octavia 設計走向截然不同。

1996 年正式發表的 Octavia,在現代化思維設計之下,首席設計師 Van Braeckel 將原本如 Favorit 般的簡約風格保留,不過卻於頭尾鈑金轉折處以更加圓滑的筆法加以修飾,引擎蓋也拉出線條增添多層次視覺感受,整車最具指標性的設計突破更動,則是於車頭導入了傳承至今的直瀑式水箱護罩,宛如波希米亞風格服飾上的流蘇般批覆於車頭上,兩旁頭燈組則師法過往精神,以簡單剛正的方型詮釋,組合出別具異國風情的面容,這樣的設計也一直被原廠稱為波希米亞風格設計,替 Octavia 在 1999 年贏得捷克設計大獎的肯定,更奠定了現代化Škoda 往後的設計基礎。

1996 年正式發表的 Octavia,在現代化思維設計之下,首席設計師 Van Braeckel 將原本如 Favorit 般的簡約風格保留,不過卻融入更多的波希米亞風格元素,例如直瀑式水箱護罩就宛如流蘇般批覆於車頭之上。

徹底擺脫窠臼-第 1 代 Fabia

在 Octavia 推出不久之後,另一款全新車種 Fabia 也跟著在 1999 年 9 月 14 日於法蘭克福車展上登場演出。然而在全球首演之前,當Škoda 敲定以 Volkswagen 集團 A0 系列平台來推出新車款之後,多位設計師開始拿起筆來在紙上描繪出新世代小型車款應有的模樣,起初在紙上的 Fabia 不論是車頭的水箱護罩與方正頭燈,亦或是車尾簡潔俐落的設計,都深受 Octavia 的設計要素影響。

第 1 代 Fabia 在 1999 年 9 月 14 日於法蘭克福車展上登場演出,起初在紙上的 Fabia 其實擁有更加圓潤的車體,不過量產版 Fabia 已略微修改掉原有設計概念,但整體仍然可以呈現出Škoda 加入 Volkswagen 集團之後那股欣欣向榮的蓬勃生氣。

不過設計師卻想在引擎蓋、A 柱與車頂部分,賦予 Fabia 更加柔順圓滑的車體,這一部分主要也是考量到空氣力學設計。雖然量產版 Fabia 已修改掉原有設計上極其圓滑的概念,不過基本的水箱護罩與頭燈組成則保留原始設計,搭配著以空氣力學考量塑型的圓潤保桿設計,第 1 代 Fabia 展現出的是與 Octavia 截然不同、饒富活潑動感姿態。

重拾舊名新旗艦,Superb 拋下歷史負擔

Škoda 於近代推出的 Ocatavia 與 Fabia 開啟了現代化大門,但別忘了Škoda 過去也曾有過打造大型豪華車種的經歷,例如:Hispano Suiza H6B、戰時擔任高階軍官專屬座車的 Superb 等,都是Škoda 過去在豪華級距的嘗試。

於是Škoda 以打造出第 5 代 Volkswagen Passat 的 B5 平台為基礎,於 2001 年瑞士日內瓦車展 (英文:Geneva International Auto Show;法語:Salon international de l'automobile Geneve) 上、帶來一輛名為 Montreux 的研究用車款; 雖然稱是為實驗性車款,但從各個面向來看、Montreux 都已相當接近量產版本,到了同年德國 IAA (Internationale Automobil-Ausstellung) 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上,Škoda 果不出其然的推出最終量產版本,而且「Superb」這個距當時 67 年前首度使用的名稱,再度被冠於旗下豪華旗艦車款之上。

圖中的 Superb 乃是以前第 5 代 Volkswagen Passat 的 B5 平台為基礎,而在量產正式誕生之前,Škoda 先於 2001 年瑞士日內瓦車展先帶來了實驗性車款 Montreux,到了同年法蘭克福車展上量產版現身,「Superb」這個距當時 67 年前使用的名稱,再度被冠於旗下豪華旗艦車款之上。

雖然說 2001 年重生的 Superb 與當時的第 5 代 Volkswagen Passat 共享許多資源,不過車頭仍嵌入已成為Škoda 招牌設計的直瀑式水箱護罩,搭配典雅的方型頭燈組,同時為了符合家族豪華旗艦的地位,水箱護罩不僅放大許多,周圍用以增添豪華質感的鍍鉻飾條運用比例也相對提高,當然全車裡外也首度導入了例如雙氙氣頭燈、Tiptronic 手自排變速箱、自動防眩後視鏡、電動調整與加熱車外後視鏡、後座出風口、前後座防夾電動窗、電動天窗、衛星導航系統、前後氣囊/氣簾、電子輔助剎車系統與 ESP 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等,甚至在後座門內還設計出貼心便利的雨傘置物盒,毫無疑問的成為當時Škoda 最為高端的產品。

雖然說 2001 年重生的 Superb 與當時的第 5 代 Volkswagen Passat 共享許多資源,不過車頭仍嵌入已成為Škoda 招牌設計的直瀑式水箱護罩。而為了彰顯家族旗艦地位,當時 Superb 可支援的配備相當豐富,例如雙氙氣頭燈、衛星導航與貼心的雨傘置物盒等。

除了標準車型之外,Škoda 也曾試著替 Superb 打造出雙門轎跑版本,並以 Tudor 概念車的身分在 2002 年日內瓦車展上首演,雖然車頭外型設計與 Superb 差別不大,不過流暢的 C 柱卻帶出Škoda 歷史中鮮少見過的運動跑格,此外車室當中更運用了駕駛導向的傾斜室中控台,以及科技感十足的儀表介面,此車一展出旋即獲得各界好評,不過Škoda 日後卻沒有想要將其量產推出的規劃。

Škoda 曾試著替 Superb 打造出雙門轎跑版本,並以 Tudor 概念車的身分在 2002 年日內瓦車展上首演,雖然車頭外型設計與 Superb 差別不大,不過流暢的 C 柱卻帶出Škoda 歷史中鮮少見過的運動跑格。
除了外觀新潮搶眼,Tudor 概念車於內裝上也是採用了當時相當前衛的設計,例如駕駛導向的傾斜室中控台,以及科技感十足的儀表介面。而其實你可以察覺諸如此類的內裝設計風格,與當今諸多車款的內裝設計理念不謀而合。

到了 2004 年Škoda 替旗下主力 Octavia 帶來大改款車型,這時後Škoda 車款設計開始有了重大的轉變,引擎蓋中央仍以兩道筆直的折線與車頭廠徽交會,維繫原有的典雅風格,兩旁的立體折線則是向前延伸至水箱護罩兩端,整體車頭面容最令人注目的突破,則是放大不少的直瀑式水箱護罩,以及斜切角設計的頭燈造型轉變,同時,車身鈑金也開始由平舖直述,轉而圓滑柔暢。

2004 年Škoda 替旗下主力 Octavia 帶來大改款車型,這時後Škoda 車款設計開始有了重大的轉變,引擎蓋中央仍以兩道筆直的折線與車頭廠徽交會,維繫原有的典雅風格,最大的變異當屬放大不少的直瀑式水箱護罩。

2009 年小改款後、Octavia 的頭燈則又一改原本帶有方形元素的斜切角設計,並讓頭燈輪廓順著水箱護罩與引擎蓋線條而產生圓潤轉折,同時於水箱護罩輪廓也融入了更多曲線,並在上端導入如飛翼般的鍍鉻飾條,打開新氣勢。另一方面,也可明顯看見小改款後變動最大的車頭設計,深受 2007 年與 2008 年相繼登場的大改款 Fabia 與 Superb 之影響,以更加具有現代質感的筆觸修飾著整體面容。

2009 年 Octavia 小改款後,其頭燈一改原本帶有方形元素的斜切角設計,並讓輪廓順著水箱護罩與引擎蓋而產生圓潤轉折,水箱護罩輪廓也融入了更多曲線,並在上端導入如飛翼般的鍍鉻飾條,打開新氣勢。

至於旗艦指標車款:Superb,第 2 代大改款車型則是發表於 2008 年的日內瓦車展,整體車身輪廓不僅是維繫原有的大器豪華,細部設計更一改過去簡單樸實的線條,以較為圓潤飽滿的筆觸雕塑車身,引擎蓋上的摺線層次也更趨分明,並且再一次的將中央的水箱護罩放大,兩組頭燈帶入些許銳利元素之後,帶來前世代車型所沒有的氣派面容。

第 2 代大改款 Superb 發表於 2008 年日內瓦車展上,整體車身輪廓不僅是維繫原有的大器豪華,細部設計更一改過去簡單樸實的線條,以較為圓潤飽滿的筆觸雕塑車身,與新式車頭搭配之下帶來前世代車型所沒有的氣派面容。

實用+創新=Roomster 與 Yeti

加入 Volkswagen 集團、以 Octavia、Fabia 與 Superb 為Škoda 率先打開一波革新之餘,開發全新產品的腳步也是從不停歇,2003 年主打著創意設計與彈性實用機能的 Roomster,先以概念車的身分露臉,展出後旋即獲得各界好評,因此Škoda 同年便決定將其量產推出。Roomster 車頭擁有著相當顯眼的家族特徵,而其重點主要是後方如貨車般的廂式車體,透過挑高的車頂替車室營造出寬餘的空間感。

2003 年主打著創意設計與彈性實用機能的 Roomster,先以概念車的身分露臉,同年原廠便決定將其量產推出。車頭擁有著相當顯眼的家族特徵,後方則透過挑高的車頂來替車室營造出寬餘的空間感。

此外設計師更利用獨特的不對稱前後窗框的強烈對比,點出 Roomster 的靈活思想,並刻意拉大後窗面機,以讓後座乘客擁有額外的寬闊視野。另一處值得玩味的部分,則是被深色飾板覆蓋 A 柱,創造出無窗框的視覺感受,這樣的設計甚至還進一步應用再稍晚發表的 Yeti 身上,另外,後車門把手更巧妙的隱藏於 C 柱內,使得大玩視覺設計的車側剪影不會被突出的門把所破壞。

從側面來欣賞 Roomster,便可以發現設計師所玩的視覺比例戲法,利用獨特的不對稱前後窗框的強烈對比,點出其靈活與創意的象徵,同時還利用深色飾板覆蓋 A 柱,創造出無窗框的視覺感受。

從 Roomster 可以見到Škoda 想要展現創意以及擴充產品陣容的實力,而原廠也不會放過打進 SUV 市場的機會,2005 年、兩款充滿年輕、越野氣息的概念作品現身日內瓦車展,4.2 米的 5 人座輕巧身段、親和力十足的圓潤體態,以及整合頭燈與霧燈的複合式燈組,都讓在場眾人對這活靈活現的全新物種感到好奇,而其名稱也如同整車的概念一樣讓人玩味:傳說中出沒在喜馬拉雅山麓的雪怪─Yeti,就是這部概念車的名字,日後更直接套用在量產版本上。

2005 年兩部充滿年輕、越野氣息的概念作品現身日內瓦車展 (圖上由左至右為 Yeti Concept 與 Yeti 2 Concept) ,親和力十足的圓潤體態以及整合頭燈與霧燈的複合式燈組,親和力十足,而其名稱也如同整車的概念一樣讓人玩味:傳說出沒在喜馬拉雅山麓的雪怪-Yeti,就是這部概念車的名字,最終也持續沿用至量產車型之上。

除了上述車頭設計特徵之外,仔細一點還可以發現,設計師刻意在 A 柱、C 柱與 D 柱外施以黑色塑料外殼包覆,為了就是讓檔風玻璃與前座車窗帶來連成一氣的視覺效果,同樣的也為後座車窗與尾窗之間創造出無縫接和般的呈現,搭配著平整的車體線條使 Yeti 帶著一股剛直有力的氣魄,但卻又同時讓年輕活潑的個性散發出來。

如同 Roomster 一般,Yeti 刻意在 A 柱、C 柱與 D 柱外施以黑色塑料外殼包覆,為了就是讓檔風玻璃與前座車窗帶來連成一氣的視覺效果,同樣的也為後座車窗與尾窗之間創造出無縫接和般的呈現,搭配著平整的車體線條呈現剛直有力的氣魄,但卻又讓年輕活潑的個性能夠同時散發出來。

一覽未來新樣貌-Rapid

與 Volkswagen 整併之後的Škoda,由 Octavia、Fabia、Superb、Roomster 與 Yeti 等車款撐起一片天,造就出百年歷史當中的另一段輝煌時光,當然配合著 Volkswagen 集團的全球最大車廠目標,Škoda 也在 2011 年發出全新小型房車產品的宣言,並於同年法蘭克福車展上展出 MissionL 概念車,這部概念車不僅是代表全新產品屆臨,也象徵著未來Škoda 將有的設計方向。

Škoda 在 2011 年發出全新小型房車產品的宣言,並於同年法蘭克福車展上帶來 MissionL 概念車,這部概念車不僅是代表全新產品屆臨,也象徵著未來Škoda 將有的設計方向。

MissionL 概念車首演之後,原廠便很快的在 2012 年 4 月份北京車展上證實量產消息,並宣布「Rapid」就是 MissionL 概念車未來的正式名稱。隨著量產版終於在同年 9 月份巴黎車展全球首演,則讓人進一步可以了解 Rapid 象徵的品牌新方向,全車不單是以更俐落的線條勾勒現代風采,最具指標性的車頭設計也有了重大變革。

Rapid 引擎蓋中央兩道筆直線條依舊與廠徽相連,不過卻一路延伸、甚至是壓縮到水箱護罩才停止,而象徵著波希米亞風格的直瀑式水箱護罩被大幅拉寬之後,也因為引擎蓋中央的突出設計而讓上端線條有了轉折;以往原廠是透過上端的鍍鉻飾條拉出如飛翼般的形體,Rapid 則是讓水箱護罩整體來呈現展翅高飛的氣勢。

2012 年 4 月份北京車展中,Škoda 宣布 MissionL 概念車的量產版本就將會稱作「Rapid」,整體外觀雖然維持一貫的簡約,不過象徵著波希米亞風格的直瀑式水箱護罩被大幅拉寬之後,卻為其帶來更具現代質感的面容。另外也可以注意到,車頭上的廠徽已不再是過去的綠色飛箭,而是散發出銀色光芒的現代指標。

另一方面,Rapid 的兩組大型頭燈不再如 Octavia 或是 Superb 般充滿轉折,反倒是以簡單剛毅的方形輪廓塑形,似乎還帶著點第 1 代 Octavia 的味道,加上嵌入傾斜水箱護罩兩旁的設計,更營造出過往不曾有過的立體化面容,大方展出古典與現代交會的精華所在。車頭簡潔洗練的線條也貫徹於車尾設計,沒有繁複的鈑金折線,僅有牌照框旁特意拉出兩道「/\」型折線稍加點綴,兩旁尾燈一方面維持招牌 C 型設計,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方中帶圓的筆法雕塑,以和諧卻不落於單調的概念呈現。

Rapid 的車尾沒有繁複的折線,僅有牌照框旁特意拉出兩道「/\」型折線稍加點綴,兩旁尾燈則維持招牌 C 型設計,以和諧卻不落於單調的概念呈現。

實惠兼顧安全-Škoda 安全科技

Škoda 在朝著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對於車輛品質、產品設計、動力系統與實用機能等層面皆下過一番功夫,同時也相當重視車輛的安全性,而在 Volkswagen 集團資源基礎下,Škoda 讓多種主被動安全與輔助科技配備植入於旗下產品當中,除了基本的安全氣囊之外,主動安全科技也有如: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ESP 電子行車穩定控制系統 (Electronic Stabilisation Programme)、ASR 防滑循跡系統 (Anti Slip Regulation)、EBV 電子煞車力分配控制 (Electronic Brake Force Distribution) 、ESBS 電子穩定煞車系統 (Electronic Stability Brake System) 、MSR 引擎循跡控制系統 (Motorschleppmomentregelung) 與 HHC 陡坡輔助系統 (Hill Hold Control) 等,其中 ESP 電子行車穩定控制系統對於行車安全來說,尤為重要。

Škoda 在 Volkswagen 集團資源基礎下讓多種主被動安全與輔助科技配備植入於旗下產品當中,其中 ESP 電子行車穩定控制系統對於行車安全來說,尤為重要。

在 ESP 電子行車穩定控制系統尚未普遍搭載於一般車款之前,面對車輛發生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帶來的打滑狀況,往往都是束手無策,而 ESP 系統則是透過如車輪轉速感知器、車身重力感知器、方向盤轉向角度等監控參數,來決定是否主動針對打滑輪胎煞車,以修正車輛動態表現的裝制。

當各感知器回傳至車載電腦的數據中,判斷出有 1 輪/多輪發生打滑、或是駕駛人與車輛動態關係異常時,系統便會透過煞車和調整引擎輸出的方式,來修正瀕臨失控的車身動態,例如:當車輛前輪打滑時,便會產生轉向不足之情形,此刻 ESP 系統便會針對其中各別 1 輪或以上施加不同的煞車力道,並同時調整引擎輸出模式,降低車速讓駕駛可以重新取回車輛掌控權,而這當中其實也是需要倚靠 EBV 系統的幫忙方可達成。因此現今車款當中,ESP 系統常包含了如 ABS、循跡控制系統、煞車力道分配與煞車力道輔助等,形成一套複雜且精密的煞車輔助系統。

ESP 系統則是透過如車輪轉速感知器、車身重力感知器、方向盤轉向角度等監控參數,來決定是否主動針對打滑輪胎煞車,以修正車輛動態表現的裝制,而當今車款搭載的 ESP 系統,常包含了如 ABS、循跡控制系統、煞車力道分配與煞車力道輔助等,形成一套複雜且精密的煞車輔助系統。

除了 ESP 系統擔任彎道失控救贖者的角色以外,Škoda 車款多半還配有了 MSR 系統,該系統其實是為了防止在濕滑路面 (尤其是在歐洲結冰或下雪等抓地力相當差的路面上) ,駕駛於行車中突然鬆開油門踏板或是降檔時,讓引擎轉速與驅動輪轉速短時間內有著極大的轉速差導至打滑狀況而設計。這個時候 MSR 系統便會挺身而出,並向引擎管理系統發出訊號、讓引擎監理系統介入控制引擎轉速,利用引擎煞車迫使驅動輪重新回到應有的轉速。

舉例來說,當你在雪地中突然鬆開油門、驅動輪瞬間失去動力,此刻車輛極有可能會有打滑與失速的情況,這時候蒐集到異常轉速訊號的 MSR 系統,便會開始向引擎監理系統告知此訊息,接著引擎主動介入控制引擎、重新將轉速提高,一方面增加引擎煞車力道,另一方面讓引擎轉速維持穩定、使驅動輪轉速能夠與之相互對應,而 MSR 會主動控制引擎轉速直到驅動輪重新找回抓地力為止。

除了 ESP 系統擔任彎道失控救贖者的角色以外,Škoda 車款多半還配有了 MSR 系統,利用引擎煞車來讓驅動輪重新找回抓地力。

同樣針對驅動輪所設計的主動安全科技還有 ASR 防滑循跡系統,然而與 MSR 較為不同的是 ASR 防滑系統主要乃是與電子油門搭配,並透過 ABS 輪胎轉速感知器來偵測是否有驅動輪轉速異常,當感知器偵測到有其中一個驅動輪轉速突然提高時,此時多半是意味的該輪有打滑的現象發生,那麼系統下達的指令便是降低引擎輸出功率,以讓驅動輪轉速回歸正常、找回抓地力。

另外對於手排車熟悉的駕駛,也許曾為了「上坡起步」而苦惱,既要一邊半踩著離合器,也要自己提高引擎轉速,接著還要去「感覺」變速箱與引擎咬合之後,再一口氣放下手煞車,而只要遇到轉速不夠高、放掉離合器或是手煞車的時機不對,那麼車輛就很容易熄火,甚至開始向後滑動,不僅會讓駕駛驚慌失措,後方的駕駛也會被你嚇出一身冷汗。

但現在Škoda 為了減輕駕駛的負擔,旗下多數車款皆配有 HHC 陡坡輔助系統,一樣面對上坡起步的情況時,駕駛無須拉起手煞車,而腳自煞車踏板鬆開時,系統仍會持續介入煞車約莫 2 秒,而你也只要在這 2 秒的時間內踩下油門,不用出一滴汗就可以克服上坡起步這過往令人感到緊張的惱人步驟,同時也進一步的提升了行車安全。